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青春铸钢城,金沙忆峥嵘——听攀枝花三线建设者讲述热血岁月与不朽精神

发布时间:2025-07-30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青春铸钢城,金沙忆峥嵘——听攀枝花三线建设者讲述热血岁月与不朽精神
  
  在攀枝花市东区攀民养老院,金沙江的涛声日夜奔流,仿佛在诉说着一段不朽的传奇。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时常临窗而坐,凝望着这座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现代化钢城,他们的目光却总能穿透时光的帷幕,回到半个多世纪前那个风沙漫卷、激情燃烧的年代。他们是共和国“三线建设”的活历史,用汗水、青春乃至生命,在荒芜的攀西大地上浇筑出今日“中国钒钛之都”的钢铁脊梁。
  
  席棚岁月:汗水浇灌的不毛之地
  
  1960年代的攀枝花,在地图上还标注着它最初的名字——渡口市。当蒲国平奶奶背着简陋的行囊踏上这片土地时,眼前的景象远比想象中更为苍凉。“哪里有什么房子?住的全是芦苇席搭的棚子,”老人回忆道,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椅背,仿佛还能感受到席棚的粗糙,“山风一吹,哗啦啦地响,整夜整夜地,感觉随时要散架。”更考验人的是这里独特的气候。令她记忆犹新的是,即使在正月寒冬,穿着单衣在露天作业,汗水依然能浸透衣衫。“收工时衣服一拧,真能拧出水来,就像刚从金沙江里捞出来一样。”
  
  生存的基本需求在这里都成了挑战。生活用水需步行到金沙江肩挑手提,浑浊的江水即使沉淀一夜,煮开后依然漂浮着泥沙,带着浓重的土腥味。“哪有什么净化设备?渴极了就那么喝下去。”陈爷爷在一旁补充,语气平静却字字沉重。饮食更是异常单调匮乏,“白米饭管够就是最大的幸福,新鲜蔬菜?那是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品。”偶尔食堂分发一些从外地千里迢迢运来的干海带、干豇豆甚至晒干的土豆片,便如同过年般珍贵,是难得的“打牙祭”。
  
  对于像陈爷爷这样奋战在建设一线的工人而言,体力的透支是家常便饭。“每个工作日,背上60斤重的建材,在根本没有路的山梁沟壑间徒步60里路,是硬指标。”他描述着当时的情景,眼神变得深邃,“赶上物资极度匮乏的年月,仓库里能领到的干粮常常是发霉、发馊甚至变了质的。怎么办?为了有力气干活,大家也只能闭着眼抢着吃下去。”医疗条件几乎为零,生病了,就靠着祖辈传下的土方,自己去山上寻些认识的草药来熬煮。就是在这样难以想象的困苦中,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扎下了根。
  
  钢铁脊梁:血肉之躯筑就工业长城
  
  条件的极端艰苦,并未磨灭建设者们战天斗地的豪情与攻克难关的意志。蒲国平奶奶被分配到503电厂,承担着一项极其艰苦且危险的工作——煤矿爆破后的除渣。“‘轰隆’一声巨响,地动山摇,烟尘瞬间腾起几丈高,能把整个人都埋进去。”她描述着那惊心动魄的场景。爆破后,她和工友们需要立刻冲进尚未散尽的硝烟中,面对的是温度极高的钢渣。“那钢渣堆热气腾腾,穿着厚底鞋踩上去都烫得人直跳脚!”清除工作没有任何机械辅助,全靠铁锹、钢钎和人力搬运。就是在这样灼热与烟尘交织的环境中,她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技术员、工友们并肩作战,“大家南腔北调,口音不同,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是让电厂早一天发出电来!”
  
  与此同时,在连绵的群山之中,罗永友爷爷和他的战友们正进行着一场与天堑的搏斗。他们的任务是修筑从红格到华坪的公路。“当时?哪有什么路!连羊肠小道都算不上。”罗爷爷语气铿锵,“我们是名副其实的‘人肉运输队’!”沉重的钢钎、水泥、枕木,全靠肩膀扛、脊背驮。雨天,泥泞不堪的黄泥路能死死“咬”住草鞋甚至胶鞋;晴天,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光秃秃的山坡,汗水和着尘土在皮肤上结成泥壳,晒脱一层皮是常有的事。“渴了,就近找条山涧,捧起水就喝;饿了,啃几口随身带的硬邦邦的杂粮饼子。心里就一个念头:早一天把路修通,山里的矿石、厂里的钢材,就能早一天运出去!”
  
  而在汽修厂工作的李家广爷爷,则是保障这条艰难运输线“血脉”畅通的关键人物。1965年,他响应国家号召,毅然从繁华的上海来到这片不毛之地。“车坏在半道是常事,尤其是那些险峻的山路上。”李爷爷回忆道,眼神里透着当年的专注,“接到抢修任务,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背上几十斤重的工具箱,靠两条腿也要赶过去。目标只有一个:天亮前必须修好,不能耽误物资运输!”工具简陋,配件奇缺,往往需要高超的技巧和极强的应变能力才能完成任务。罗爷爷和李爷爷在讲述这些往事时,不约而同地强调:“那个年代的人啊,眼睛里只有‘活儿’,心里头装不下‘难’字!”
  
  家国情怀:信仰照亮前行的漫漫长夜
  
  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在如此极端恶劣的环境中数年、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面对这个问题,陈爷爷的回答道出了那个时代最纯粹、最强大的精神内核。“建国后,人们的思想很纯粹。因为毛主席和共产党的政策,是真正为老百姓着想的。”他动情地说,“毛主席和百姓同吃同住,一样啃土豆、咽红苕,一起挨饿受冻。他老人家心里装的全是人民!所以老百姓都信他,都愿意跟着党走!”当“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角吹响,当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的指令下达,信念便化作了最坚定的行动。“命令头一天下来,第二天我们就收拾行装出发。不管前面是刀山火海,没人讲条件,没人问待遇,就一个念头:早一天把路修通,山里的矿石、厂里的钢材,就能早一天运出去!”
  
  而在汽修厂工作的李家广爷爷,则是保障这条艰难运输线“血脉”畅通的关键人物。1965年,他响应国家号召,毅然从繁华的上海来到这片不毛之地。“车坏在半道是常事,尤其是那些险峻的山路上。”李爷爷回忆道,眼神里透着当年的专注,“接到抢修任务,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背上几十斤重的工具箱,靠两条腿也要赶过去。目标只有一个:天亮前必须修好,不能耽误物资运输!”工具简陋,配件奇缺,往往需要高超的技巧和极强的应变能力才能完成任务。罗爷爷和李爷爷在讲述这些往事时,不约而同地强调:“那个年代的人啊,眼睛里只有‘活儿’,心里头装不下‘难’字!”
  
  家国情怀:信仰照亮前行的漫漫长夜
  
  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在如此极端恶劣的环境中数年、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面对这个问题,陈爷爷的回答道出了那个时代最纯粹、最强大的精神内核。“建国后,人们的思想很纯粹。因为毛主席和共产党的政策,是真正为老百姓着想的。”他动情地说,“毛主席和百姓同吃同住,一样啃土豆、咽红苕,一起挨饿受冻。他老人家心里装的全是人民!所以老百姓都信他,都愿意跟着党走!”当“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角吹响,当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的指令下达,信念便化作了最坚定的行动。“命令头一天下来,第二天我们就收拾行装出发。不管前面是刀山火海,没人讲条件,没人问待遇,就一个字:干!”
  
  这份坚守背后,是对远方亲人无尽的思念与深深的愧疚。通讯,是那个年代最奢侈的事情之一。“联系家里?全靠写信。”蒲奶奶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一封信寄出去,路上要走一个多月。收到回信,又是一个多月。”信纸上,总是反复写着“我很好,勿念”。然而,这简单的“勿念”二字背后,是深藏心底、难以言说的牵挂。按照国家规定,工作满三年后,每年有24天的探亲假。“可路途实在太遥远了!”陈爷爷感慨道,“整个西昌地区那时可能就一辆小车。来回路上就要耗费十几二十天,真正能在家待的日子,也就几天而已。看看父母妻儿是否安好,心就定了,马上又得匆匆往回赶。”简陋的工棚,只有十几平米的房间挤着十几条汉子,根本无法将家人接来同住。这份与亲人的长久分离,成为许多建设者心中最深的隐痛,直到改革开放后住宿条件改善,修建了家属楼,许多人才得以在攀枝花与家人真正团聚。支撑他们度过漫长分离岁月的,正是那份“为国建设,无怨无悔”的坚定信念。
  
  薪火相传:钢城新颜承载殷殷厚望
  
  时光荏苒,沧桑巨变。当年建设者们用血汗浇灌的荒芜之地,早已焕发出勃勃生机。昔日光秃秃的山岭,如今披上了郁郁葱葱的绿装;当年一步三滑的泥泞小道,已被四通八达、宽阔平坦的高速公路网和铁路网取代。站在养老院的窗前,罗永友爷爷指着远方感慨万千:“红格到华坪那条路,当年我们背着石头走,起早贪黑要整整一天!现在?开着小汽车,两个小时稳稳当当就到了!”李家广爷爷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流,也忍不住笑道:“现在这汽修厂的条件,跟我们那会儿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当年要有现在十分之一的条件,得少走多少弯路,少吃多少苦啊!”
  
  面对新时代的青年,尤其是充满活力与知识的大学生群体,这些饱经风霜的老人们眼中充满了慈爱,更饱含着沉甸甸的期望。他们深情寄语:
  >蒲国平奶奶(凝视着年轻来访者):“你们是幸福的一代,更是有知识、有才干的一代!我们那时候靠的是力气,拼的是体力。现在国家发展,要靠你们的智慧,你们的创新!一定要让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记住啊,只有国家在世界上不受气,腰杆子硬了,我们老百姓的日子才能真正安稳、真正幸福!奶奶相信你们,一定行!”
  >陈爷爷(语重心长):“我们这一代人吃过的苦,受过的累,就是为了给你们打下基础,铺平道路,让你们不再吃我们吃过的苦。现在,这根接力棒,交到你们年轻人手里了!希望你们接着干,加劲干,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李家广爷爷(目光炯炯):“时代不一样了,国家要发展,要腾飞,光靠力气不行了,必须靠新技术、新知识!你们大学生就是国家的未来。你们站在我们的肩膀上,看得更远,懂得更多,一定能干得比我们更好,攀得比我们更高!”
  
  江水奔流不息,精神永续传承
  
  金沙江水,不舍昼夜,滚滚东流,如同永不停息的时代脉搏。那些回荡在席棚里的呼啸风声,那些蒸腾在钢渣堆上的灼人热浪,那些回响在崎岖山路上沉重的喘息与铿锵的号子,早已深深熔铸进这座城市的钢筋铁骨,化为其最深沉、最坚韧的灵魂——“攀钢精神”。
  
  李爷爷布满老茧的双手,曾无数次在油污中修复故障的车辆,保障了建设物资在山川间的流动;罗爷爷踏遍群山的双脚,丈量并最终征服了天堑,为钢城铺就了腾飞的通途;蒲奶奶在烟尘与高温中的坚守,点亮了万家灯火,为工业血脉注入了能量;陈爷爷和千千万万无名建设者的默默奉献,共同夯筑了共和国西部工业的基石。
  
  他们用最质朴的行动和最纯粹的信仰,在荒芜中创造了奇迹,在绝境中铸就了辉煌。他们的故事,是一部用青春、汗水乃至生命书写的史诗,向世界昭示着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无惧天地荒芜,人心信念可筑城;甘献热血青春,万水千山亦低头!这份源自三线建设岁月的宝贵精神财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早已超越时空,成为攀枝花这座城市最厚重的底色,也必将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前行的道路,激励着中华儿女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编辑:曹洛川/铁韵花城实践队)
  (特别鸣谢:攀枝花市东区攀民养老院提供宝贵的访谈支持与场地便利)
作者:王谦,曹洛川 来源:社会实践采访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