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至7月1日,宁波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AI为桥·词跃入海”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宁波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有序开展调研工作,通过小组讨论、问卷调查等方法,进一步研发制作德语词汇学习平台。“AI为桥,词跃入海:基于德语词汇的智能交互平台开发”项目以备战德语专业四级(PGG)为背景,聚焦词汇学习,致力于通过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学习网页,集成词汇分类查询、交互记忆游戏、个性化词库生成等核心功能,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与记忆效率。
线下组会直击:平台核心模块赋能高效单词学习
组会上的“头脑风暴”为平台注入活力。技术骨干、大三学生高汉正向围坐的组员们兴奋地演示平台原型:“看,输入关键词就能精准筛选相关类别单词。用户还能上传生词表建专属词库,甚至和同学共享协作。”他随即点开一个色彩明快的界面,“这是核心的词汇配对游戏,通过趣味闯关巩固记忆,是提升学习兴趣的‘秘密武器’。”项目组成员紧盯屏幕,热烈讨论着界面优化方案。
图为团队成员共同查看学习平台的共享词库表格。俞丽艳 供图
精准调研,让开发直击学习痛点
为了精准把握用户需求,该团队设计并广泛发放了一份在线问卷,系统收集德语学习者在词汇记忆中的主要障碍和对AI工具的期望。“问卷结果像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学习者的核心诉求。”项目负责人、大三学生王锦航指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分析图介绍道。

图为“AI词汇学习工具功能需求”问卷调查结果柱状图。王锦航 供图
结果显示,名词词性、动词介词搭配和复杂变位是公认的三大难点;在功能期待上,约70%的受访者强烈希望平台能提供AI生成的实用例句和情景对话练习,帮助理解单词在真实语境中的用法;超过半数的学习者渴望增加单词拼写检查或默写功能;同时,更具挑战性和趣味性的词汇游戏也备受期待。“特别是对例句和对话练习的渴望,为我们的优化提供了明确靶心。”王锦航总结道。
快速响应,让平台更“懂”学习者
网站初步完成后,团队邀请了用户体验新网页。通过倾听各种渠道的声音,得出以下改进方向:首要任务聚焦于例句生成功能,旨在为每个单词即时提供地道、准确的语境示例;同步推进的是对现有词汇配对游戏的全面升级——不仅增设多级难度选项以适应不同水平用户,更创新性地开发了错词智能管理模块。该模块能自动追踪记录用户练习中的错误单词,动态生成个性化的“重点攻克词集”,助力用户更精准地强化薄弱环节。
除了深度专注于德语词汇,该团队还准备横向探索平台的可能性,尝试制作了中文、英文、德语版使用平台,致力于为更多的用户提供良好使用体验。
放眼未来:从“专四词海”到“中国话语”的跃迁
项目的意义不止于服务专四备考。团队指导老师、外国语学院德语教研室主任许齐良提出了关键拓展方向:将词汇库从专四考纲,扩展至《理解当代中国-德语读写教程》中的核心“国家话语双语词汇”,如“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高质量发展”等术语的标准德译。
“掌握这些术语的精准德译,是德语专业学生理解国情、有效传播中国声音的基础。”团队指导教师、副教授俞丽艳强调,“将其融入学习平台,能显著提升词汇学习的时代价值与实际应用广度。”
目前,团队已着手为“当代中国关键词”规划专属标签和检索功能。优化词库共享机制、提升游戏体验、探索对话练习和单词默写模块等后续开发也正稳步推进。从精准调研到技术攻关,再到融合国家话语,这场以AI赋能语言学习的创新实践,不仅致力于攻克词汇难关,更在锤炼着学生们用科技服务学习、用专业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通讯员 徐慧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