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铸钢城,金沙忆峥嵘——听攀枝花三线建设者讲述热血岁月
在攀枝花市东区攀民养老院,金沙江的涛声依旧,几位白发老人凝望窗外繁华钢城,记忆却穿越半个多世纪,回到了那个风沙漫卷、席棚为家的建设年代。他们是“三线建设”的亲历者,用青春在荒山野岭中浇筑出今日“钒钛之都”的基石。
席棚岁月:汗水浸透的青春
“住的是席棚,风一吹哗哗响,像要散架。”蒲国平奶奶清晰记得1967年初到渡口(攀枝花旧称)的场景。正月里单衣上阵,汗水竟能“拧出水,像刚从金沙江捞出来”。浑浊的江水沉淀后依然土腥难咽,白米饭是主食,蔬菜是奢侈品,偶尔的干海带便是珍馐。陈爷爷补充道:“扛60斤建材走60里山路是常事,食物短缺时,发霉发臭的干粮也得抢着吃。”
钢铁脊梁:荒原上的攻坚者
条件艰苦,却无人退缩。蒲奶奶在503电厂负责爆破后除渣:“轰隆一响,烟尘埋人。钢渣烫脚,全靠人力清!”她身旁,是口音各异却目标一致的技术员——让电厂早日发电。罗永友爷爷正用双脚丈量红格至华坪的群山,“人肉运输队”在泥泞与烈日中负重前行;李家广爷爷从上海远赴而来,背着工具箱星夜徒步抢修抛锚车辆。“那时眼里只有活儿,没有‘难’字!”两位老人异口同声。
家国情怀:信念撑起坚守
何以坚持?陈爷爷道出时代心声:“毛主席与百姓同吃土豆红苕,共度时艰。党一声号召,我们第二天就出发!”通信靠耗时月余的家书,一句“勿念”背后是深藏心底的思念。三年方能享24天探亲假,路途占去大半,只为确认家人安好。“备战备荒为人民”——这口号化作咬牙前行的力量,纵使脚磨烂、布条裹伤,队伍仍向前。
薪火相传:钢城新颜寄厚望
昔日光秃山岭,今朝绿意葱茏;当年崎岖土路,已成通衢路网。“红格到华坪,过去走一天,如今两小时!”罗爷爷感慨巨变。面对新时代青年,老人们殷殷嘱托:
>蒲奶奶:“你们有知识有才干,要让祖国强大!国家不受气,百姓才幸福。”
>陈爷爷:“我们吃苦是为你们铺路,接力棒交给你们了!”
>李爷爷:“国家发展要靠新技术,你们定能超越我们!”
金沙江水奔流不息,如同时代脉搏。席棚里的风声、钢渣堆上的热浪、山路上沉重的喘息,已熔铸为一座城的钢铁魂魄。这群建设者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和纯粹炽热的信仰证明:无惧荒芜,人心可筑城;甘献青春,山川亦低头。他们的故事,永远是这座城市最厚重的底色。
(编辑:曹洛川/铁韵花城实践队)
(特别鸣谢:攀枝花市东区攀民养老院提供访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