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传承非遗"鼓"韵,奏响科技"新声"——安徽财经大学实践队赋能花鼓灯文化

发布时间:2025-07-30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在淮河两岸这片沃土上,花鼓灯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承载着千百年来淮河儿女的喜怒哀乐。那铿锵的锣镲声、翩跹的扇子舞,不仅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更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2025年7月15日至16日,安徽财经大学"鼓韵新声"实践队怀揣着对非遗文化的赤诚之心,踏上了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这片文化热土,开启了一场融合传统与创新的"AI+数字非遗"探索之旅。
  怀远县,这片浸润着历史芬芳的土地,以其独特的地理人文孕育了别具一格的花鼓灯文化。常坟镇,这个因常遇春大将军而闻名的地方,更是花鼓灯艺术的沃土。2013年,当马彩娣与王军老师带领孩子们以《大河湾的孩子们》在第七届《小荷风采》少儿舞蹈大赛中绽放光彩时,怀远花鼓灯不仅摘得金奖桂冠,更迈出国门,让世界为之惊艳。
  实践队的文化探寻之旅从怀远县文化馆开始。推开那扇古朴的大门,仿佛穿越时空,每一件展品都在轻声诉说着花鼓灯的沧桑与辉煌。队员们屏息凝神,小心翼翼地用镜头记录下这些珍贵的文化印记。当步入数字文化展厅时,眼前豁然开朗——全息投影技术将传统艺术演绎得栩栩如生,古老的花鼓灯在数字科技的映衬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最令人动容的是,在这里,白发苍苍的老者与稚气未脱的孩童同样驻足流连,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不断向实践队员抛出天真的问题,这一幕让人真切感受到文化传承的希望与力量。

  在怀远县规划馆,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当地政府对非遗保护的远见卓识。展馆内,从涂山禹王庙会到端公腔,从生粉圆子到花鼓灯,每一项非遗都得到了精心的呵护与展示。那些传承人的照片墙,不仅记录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孔,更见证着一代代人的坚守与付出。透过城中村改造的规划蓝图,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走进常坟镇人民政府,扑面而来的是基层工作者质朴的热情。在他们的热心牵线下,实践队得以深入常坟镇花鼓灯传习基地。尹老师如数家珍般的讲解,让队员们对传习基地的运营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当看到那些4至7岁的小学员,虽然稚嫩却一丝不苟地练习着基本功时,许多队员的眼眶不禁湿润——这些小小的身影,不正是非遗文化薪火相传的最好证明吗?
  调研过程中,实践队员们走街串巷,与当地居民促膝长谈。每一份问卷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故事;每一个建议之中,都饱含着一份真挚的期待。这些来自基层的声音,如同散落的珍珠,终将被串成推动非遗传承的珍贵线索。
  这次实践之旅,让每位队员都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们触摸到了非遗传承的温度,也感受到了时代变革的脉搏。当看到老一辈传承人渐生华发,当听到年轻人对传统艺术的陌生,我们更加意识到:非遗保护不仅需要情怀,更需要创新。AI技术就像一把金钥匙,能够打开非遗传承的新天地——通过数字化采集,让那些稍纵即逝的舞姿永恒定格;借助虚拟现实,让千里之外的人们也能身临其境;利用智能分析,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的生机。
  "鼓韵新声"实践队的脚步不会停歇。我们将把这些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数字化成果,让这朵"淮上幽兰"在数字土壤中绽放新蕾。我们坚信,当科技之光照射文化瑰宝,必将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当年轻一代接过传承的火炬,非遗文化必将谱写新的华章。这次实践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崭新的起点——我们将继续以青春之我,守护文化之根,让花鼓灯的鼓点永远激荡在淮河两岸,回响在每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人心中。(作者:刘文莹、蔡雨辰;供图:王紫璇、黄星悦、李一诺、周友丽)
作者:刘文莹、蔡雨辰 来源:安徽财经大学"鼓韵新声"实践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