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7 日至 13日,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院 “尔玛传薪火,羌风筑梦行” 赴北川民族文化队深入北川羌族自治县,开展了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 “传承民族文化、服务基层健康” 为核心,通过文化探访、医疗服务、科普宣传等多元形式,在这片承载着历史记忆与发展活力的土地上,书写了青年学子扎根基层、助力振兴的实践篇章。
7 月 7 日下午,团队首站抵达中共北川羌族自治县委党校,参加北川驿站启动仪式暨高校社会实践团队见面会。共青团北川羌族自治县委书记刘元元在会上强调,社会实践是青年成长与地方发展的重要纽带;重庆大学魏世平作为高校代表分享了校地协同育人经验;团队学生代表彭程则表态将以专业素养践行青年担当。县政协副主席赵军对北川历史与现状的系统宣讲,为团队后续活动提供了清晰的地域认知坐标。此次会议成为团队融入北川、服务基层的正式起点。
7 月 8 日上午,团队联合四川省健康文化普及基地、北川县羌山雄鹰健康护卫队和四川省科普培训项目肝癌防治科普(2024JDKP0022),在北川爱心广场开展义诊活动。队员们为 300 余名群众提供血压测量、身高体重检测等基础服务,并用羌族方言耐心讲解健康知识。同步开展的北川体重管理现状调研,通过 100 余份问卷收集当地居民饮食与生活习惯数据,为后续精准健康科普奠定基础。
7 月 9 日上午,团队走进永昌敬老院,聚焦老年群体安全需求,开展防摔知识科普活动。队员们发放定制科普资料,结合动作示范讲解防摔技巧,并通过羌族歌舞、红歌合唱等互动形式,让专业知识在轻松氛围中深入人心。活动后,永昌敬老院在感谢信中评价:“队员们用青春热情传递了‘敬老爱老’美德,为基层老年服务注入新活力。”
寻脉:非遗传承激活文化生命力
7 月 8 日下午,团队与羌族水墨漆传承人朱红志展开深度交流。在漆艺展中,蜂蜡封口的葫芦、叶片纹理茶壶等传统器物与获金奖的现代工艺古琴相映成趣,直径近 2 米的 “四川水文图” 圆盘更彰显地域文化底蕴。队员们通过漆艺书签绘制体验,感受这项历经 80 余道工序的非遗技艺的细腻与厚重。
7 月 10 日,团队探访石椅羌寨,在导游带领下参观石椅、还愿塔等自然人文景观,在村史馆回溯 “5・12” 地震后村寨从受灾重生到脱贫蝶变的历程。通过观看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记录、《石椅女儿》宣传片,队员们深入理解羌寨 “新长征” 规划的内涵。石椅村在感谢信中称,此次考察 “为村寨注入青春活力,助力外界了解民族地区发展活力”。
7 月 11 日上午,团队在云珍羌绣生活体验馆完成非遗探索收官之旅。队员们解读羌绣纹样中的文化密码,对比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绣品,并亲手制作荷包,在一针一线中实现从文化认知到实践认同的深化,为青年参与非遗传承探索了可行路径。
此次实践活动,川北医学院学子以专业服务践行健康中国战略,以文化体验传承民族文脉,用青春行动诠释了 “知行合一” 的实践理念。团队的活动已通过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报道,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未来,团队将持续总结实践经验,推动校地合作常态化,为民族地区发展贡献更多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