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帮助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观,6月30日至7月2日,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晨风志愿服务队队员相约聊城市东昌府区,走进阳光宝贝幼儿园、牛津国际孟达幼儿园、聚源社区、慧德养老公寓,开展食品安全系列活动。
守健康防线,展纸盘童趣
在阳光宝贝幼儿园,志愿者利用动画短片直观展示油炸食品、碳酸饮料等对身体的危害,同时对比讲解蔬菜、牛奶、海鱼等健康食品的营养价值,帮助小朋友建立健康食品与非健康食品的辨别能力,认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针对“三无食品”“过期食品”等概念,向小朋友们介绍了如何识别生产日期、保质期和SC标识,引导他们掌握食品包装信息的辨别方法;借助趣味问答互动,强化小朋友对健康饮食习惯与饮食卫生知识的理解。手工制作环节,小朋友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纷纷动笔创作,在纸盘上绘画出苹果、青菜、牛奶等健康食品,用画笔表达对健康饮食的认知,志愿者全程悉心陪伴,耐心给予鼓励与帮助,协助小朋友们完成独一无二的纸盘画作品。
图为志愿者陪同阳光宝贝幼儿园小朋友进行纸盘绘画。杨福森 摄
纤手泥塑添雅趣,献爱食安润童心
走进牛津国际孟达幼儿园,志愿者依托PPT开展食品安全科普,详细讲解垃圾食品、三无食品及过期食品的危害,通过图片对比展示油炸食品、汽水等易引发健康问题的食物,同时介绍鸡蛋、番茄、大豆等健康食品的营养益处,引导小朋友建立食物分类的初步认知。此外,志愿者结合健康饮食儿歌,生动阐释生产日期、保质期的含义与作用,帮助小朋友加深对食品安全知识的理解。
志愿者分发葫芦坯、彩色橡皮泥等材料,鼓励小朋友将所学的食品安全知识融入装饰创作,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力。小朋友们专注地揉捏彩泥,在葫芦表面进行主题创作,用作品诠释对食品安全的理解。
图为志愿者指导孟达幼儿园小朋友进行泥塑制作。杨福森 摄
食安知识润桑榆,健康理念护晚晴
来到慧德养老公寓,针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开展健康饮食知识宣讲,生动讲解味觉嗅觉迟钝、器官功能减退、动作协调性降低、适应能力减弱等生理心理变化对饮食带来的影响,随后重点解读“十大健康饮食原则”,建议老年人每日少食多餐,用豆制品替代部分肉类食品,采用蒸、煮、炖等烹调方式,减少油炸食品摄入,推荐轮换不同植物油以均衡摄取脂肪酸,提醒老人从花生、核桃等坚果中获取营养,填补老年人对饮食健康的认知空白。针对高血压群体,志愿者讲解“少三白”“多三黑”的饮食原则,结合每日食盐不超过6克、多吃碱性食物等建议,说明其对慢性病防控的作用,帮助老年人了解饮食与健康的关联。
图为志愿者在慧德养老公寓为老年人进行食品安全宣讲。杨福森 摄
聚焦食品安全隐患,共绘健康饮食蓝图
聊城市东昌府区人口稠密,社区众多,为开展食品安全问题调研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志愿者结合食品安全领域的重点问题,围绕“食品安全关注度”“消费者行为”“监管与维权短板”“改善方向共识”四大维度设计调查问卷。随后,志愿者深入各社区走访,邀请群众填写调查问卷,了解他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收集他们对当前食品安全相关措施的改进建议,同时普及食品安全知识,阐释食品安全在维护公众健康、规范市场秩序、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活动最后,志愿者对收集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得出90%的受访者关注食品安全,且认为食品添加剂超标、假冒伪劣、卫生条件差是当前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80%的受访者期待加强监管力度,95%的人认为食品安全教育应该从幼儿抓起。因此,后续应在巩固现有监管成效的基础上,强化食品安全管控,完善维权渠道,提升群众的食品安全参与积极性,推动形成“全民关注、多方共治”的食品安全保障格局。
图为志愿者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进行食品安全调研。李钦硕 摄
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的举办,不仅加强了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而且促进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落实与改进,为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和社区环境贡献了微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