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八方书院“绽埭新颜”社会实践团:用脚步丈量“乡镇企业一枝花”陈埭镇的蝶变
用脚步丈量“乡镇企业一枝花”陈埭镇的蝶变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响应校团委“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主题号召,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八方书院“绽埭新颜”实践团以“行走的思政课”形式,踏上被誉为“乡镇企业一枝花”的陈埭镇,用青春脚步探寻城镇发展密码,在实践中感悟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当闽南夏日的蝉鸣撞上青春热忱,实践团首站探访安踏集团展厅,一部浓缩的中国体育品牌成长史徐徐展开。从早期制鞋作坊到全球研发中心,从代工生产到国际并购,时间轴上的每一个里程碑都镌刻着“奋斗”二字。展厅内,从晋江鞋材到国际设计的样品墙,让实践团成员倍感亲切——这恰与泉州职业技术大学与安踏集团共建的实训基地、订单式人才培养项目形成呼应,同学们在课堂上学习的品牌运营知识,在这里有了最鲜活的对照。“敢拼会赢”的闽南精神与“晋江经验”中顽强拼搏的理念相互激荡,让实践团成员真切体会到:品牌崛起源于刻在基因里的坚持,这种认知让“创新”与“拼搏”的内涵在青春心中愈发滚烫。

图为老师们带领实践团成员在讲解员的讲解下参观安踏集团陈鹏英通讯员摄
晋江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区,藏着陈埭镇的“成长年轮”。实践团成员翻阅《晋江经济年鉴》,从80年代“三闲政策”下的小作坊萌芽,到90年代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再到如今230家规模以上企业、年产值突破500亿元的“中国鞋都”,泛黄书页里的产业数据与政策变迁,勾勒出“晋江经验”立足本土、市场导向的实践脉络。围坐研讨间,成员们读懂了从“家家点火”到“品牌云集”的跨越,从来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积淀中一次次踏浪而行的韧性坚守。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图书馆查阅资料通讯员蔡权摄
带着书本里的疑问,实践团走进陈埭镇的社区街巷。在四境社区的老鞋匠家中,他指着墙上的老照片说:“十年前全家月收入才三千,现在光我做鞋面加工就翻了倍。”而在工业区旁的出租屋,外来务工的年轻夫妇提到:“安踏建厂后周边房租涨了两成,但工厂多了,我爱人在鞋材厂当管理,我做车工,两人收入比老家强多了。”从居民口中“泥泞小路变公交直达”的道路变迁,到“从种田打鱼到家门口上班”的职业转变,一张张问卷收集的不仅是数据,更是“发展”二字在民生里的具体模样——有人感慨“大厂带动消费,商场多了生活方便”,也有人坦言“现在小厂少了,没技术找工作不如以前容易”,这些真实声音让成员们明白,经济发展的温度,就藏在这些多元而具体的生活叙事里。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陈埭镇集体留影通讯员蔡权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陈埭镇对村民进行问卷调查通讯员林琳摄。
此次实践形成了扎实成果:团队撰写《晋江市陈埭镇民营企业40年发展变迁调研报告》,梳理从“三来一补”到创新驱动的历程,分析产业特征、政策演变与企业升级,提出针对性对策;同时制作实践纪录片与主题图册,用影像定格从作坊到智能工厂的蜕变,记录企业家风采与市井烟火。
从品牌展厅到寻常巷陌,实践团用脚步丈量的不仅是陈埭镇的蜕变轨迹,更是青春与时代同频的成长之路。陈埭的发展密码,藏在产业升级的闯劲、历史积淀的厚度与民生温度的交融里,这正是“晋江经验”的生动注脚。对于泉州职业技术大学的青年而言,这场实践留下的不仅是调研报告与影像资料,更是一种信念:以“敢拼会赢”的精神扎根大地,用青春担当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层答卷,让成长与家国发展同频共振。
作者:赖沈婷 来源:绽埭新颜实践团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