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和儿童科学启蒙的持续推进,7月2日郑州轻工业大学多“材”童“化”实践队走进河南纺织机械厂幼儿园开展了一场生动有趣的化学小课堂。本次暑期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们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履行新时代青年使命的具体行动,秉持着“好奇点亮童心”的理念,缩短高校与乡村教育的距离,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向基层延伸,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综合实践本领。
前期筹备:打磨细节,让实验“接地气”
活动筹备阶段,实践队面临多重挑战。队员们发现,常规化学实验存在操作复杂、安全隐患等问题,难以适配儿童认知。为此,团队历时2周,从50余个实验中筛选并改良出“彩色‘水母’灯”“彩色喷泉”“碘伏显字”3组实验。
在“彩色‘水母’灯”实验优化中,队员将高浓度酸碱溶液替换为食用小苏打与白醋,反复调试比例5次,确保反应温和且现象明显。“必须让孩子既能安全操作,又能直观感受化学魅力。”负责人在筹备会上强调。同时,团队制作《儿童化学实验安全手册》,用漫画形式标注“严禁入口”“轻摇慢倒”等注意事项,为活动筑牢安全防线。
现场直击:奇妙实验,点燃求知火花
活动当日,阳光洒满幼儿园,园内充满了欢快的氛围。在"彩色‘水母’灯"实验区,实践队队员周梦慧早已准备就绪,她将小苏打、食用油、白醋、色素等实验材料摆放整齐,用童趣十足的语言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活动开始后,周梦慧耐心地向孩子们讲解实验步骤与原理。在她的指导下,孩子们依次将小苏打倒入透明瓶中,接着注入食用油,两种物质自然分层,形成独特景象。随后,当孩子们将混合了色素的白醋溶液滴入瓶内时,神奇的一幕出现了——蓝紫色的"水母"在瓶中缓缓"游动",宛如海洋精灵翩翩起舞。
"哇!太神奇啦!就像把大海装进瓶子啦!"5岁的林同学兴奋地尖叫,一边轻轻摇晃实验瓶,一边目不转睛地观察气泡裹挟色素穿梭的奇妙轨迹。其他孩子也纷纷围拢,眼中满是惊奇与喜悦。此次实验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让科学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彩色喷泉”实验台前,6岁的吴同学小心翼翼地混合材料,随着柠檬酸倒入,瓶子里涌出橙红色泡沫“喷泉”。“这是魔法吗?”孩子睁大眼睛追问,队员杨雨菡耐心解释:“这是小苏打和柠檬酸的‘化学反应’,气体把泡泡‘挤’出来啦!”而在“碘伏显字”环节,孩子们用维生素C“墨水”书写神秘字符,经碘伏喷洒后,“科学超有趣”的字样逐渐显现,让他们真切触摸到化学的“神奇密码”。
教育延伸:从实验到生活,播撒科学种子
实验结束后,实践队开启“化学小课堂”,将知识延伸至生活场景。队员郝博阳展示“食盐除血渍”“水果解酒”等生活实验,用浅显语言讲解原理,活动尾声,队员杨雨菡向小朋友们讲解一些生活中的化学小贴士,鼓励他们继续挖掘生活中的科学奥秘。
团队成员王志锋参加完后表示“在幼儿园做化学实验演示,帮助小朋友们感受科学的魅力和神奇。当做到"火山喷发"的彩色泡沫涌出时,此起彼伏的可爱的童声更是让我的爱心从心底融化发芽,同时也让我明白了作为老师的不容易,但看到小朋友高兴的脸庞,使我确立了以后从事教育的目标,并为此不断努力前行。”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儿童沉浸式体验化学乐趣,也让参与活动的志愿者们感受教育的魅力,为其以后的人生道路指引了方向。
本次实践活动,旨在向孩子们展现化学的趣味、种下科学的种子,不仅让孩子和家长亲身体验到化学的奇妙,也帮助队员巩固专业知识、增长见识,展现了材化学子的责任感与专业能力,实现学生和孩子的共同成长。未来,郑州轻工业大学多“材”童“化”实践队计划将活动模式推广至更多社区与乡村,持续用“趣味实验+生活延伸”的方式,为更多孩子打开科学认知的窗口,让化学不再是课本里的抽象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奇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