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常青藤志愿者服务队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老师的带领下,赴八角楼、黄洋界、烈士陵园、小井红军医院、大井朱毛旧居等地,重走红军路,深刻感悟井冈山精神的时代内涵,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
踏旧址·忆先烈:回望井冈烽火
八角楼的煤油灯照亮着暗夜征程,团队成员驻足于毛泽东伏案疾书的书桌前,在聆听讲解员讲述《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的诞生背景中,读懂革命先辈在绝境中坚守信念的执着。马源村三公里红军小道上的急行军体验,让“敌进我退”的游击战术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浸透汗水的战略智慧传承。黄洋界保卫战遗址前,在团队成员齐诵《西江月·井冈山》的铿锵声浪里,军民同心制胜的史实化作震撼心灵的精神洗礼。小井红军医院的斑驳墙影、大井朱毛旧居的弹孔残痕,诉说着 “星星之火”如何在艰苦卓绝中燎原。
烈士陵园的松柏间,讲解员用低沉而饱含深情的声音讲述红色故事,团队成员凝神静听,沉浸在对英烈的无限追思之中。在领誓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面向团旗,重温入团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既是对革命先烈的庄严承诺,也是对自身使命的深刻铭记。
寻红迹·悟今朝:铸魂向前行
马源村老党员谢奶奶的灶台边,翻炒“红军套餐”的滋滋声响与《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的红歌声交织,“你们这些娃娃,可要好好读书长本事,将来把咱国家建设得更兴旺,咱老百姓的日子还能更甜!”,老党员的深情嘱托成了最生动的初心教育。
指尖编结草鞋时的粗糙触感,让红军长征的艰辛从历史记载变为可感知的温度。在专业老师耐心讲解以及现场演示后,团队成员亲身体验编草鞋,感受红军的艰辛以及革命乐观精神,深刻认识到“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真正含义。一双双粗糙却厚重的草鞋,不仅让团队成员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更让红色基因在指尖的触感中悄然传承。
龙开富少将之孙龙小钢回忆到,爷爷在毛泽东的指引下,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深植于心,他那句“主席去哪里,我就挑着文稿跟到哪里”的誓言,让团队成员领悟到信仰的力量。刘光典烈士之子刘玉平讲述父亲在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时始终坚贞不屈、用实际行动诠释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爱的故事,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千钧分量,宋留清在“学会和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专题教学中,通过深度剖析毛泽东的寻乌调查,详细讲解撰写调查资料的具体步骤,团队成员从中领悟到先辈们求真务实的作风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真谛,在规范书写资料的实践里,深刻感受到优良传统的当代价值。
缅先辈·融今朝:笃行向未来
团队成员贾荟茹感慨道,“井冈山三日之行,是一场深刻的红色洗礼。在井冈山的红色之旅中,八角楼的煤油灯让我久久难忘。昏黄灯光下,静静伫立在毛泽东伏案疾书的书桌,听着讲解员诉说着《井冈山的斗争》在绝境中诞生的历程,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革命先辈在暗夜中坚守信念的执着,真正读懂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的精神密码。”
井冈山精神如“旭日”、似“灯塔”,它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内涵,指引着一代代有志青年持续奋斗、砥砺前行。团队将继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把井冈山精神融入青春奋斗之中,努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青春力量,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审核:石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