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湖南工商大学公共管理与人文地理学院“文润乡土小分队”走进浏阳市沙市镇秧田村。在这个被誉为“博士村”的千年古村落,村党支部书记、主任邓加长向实践团队展示了文化如何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通过深入访谈与实地考察,团队成员见证了秧田村如何将“耕读传家”的古老基因转化为蓬勃发展的现代动能,以特色文化IP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图为团队成员与秧田村邓书记合影 黄靖供图
“我们响应‘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本质是激活深植于血脉的耕读精神与湖湘文化基因。”邓加长书记的开场白道出了秧田村的振兴密码。拥有1101年历史的秧田村,将“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的祖训融入乡村振兴,通过具象化的文化载体,让精神力量可见可感。
在乡贤引领和村民自发筹资下,秧田村打造了三张闪亮的文化名片:博士墙上铭刻着31位博士(含3位在读)的姓名与成就,成为知识改变命运最直观的见证;耕读文化馆内陈列的农具与典籍,生动诠释着“晴耕雨读”的生活哲学。“这些不是冰冷的展品,”邓书记强调,“它们让孩子们了解到祖辈用汗水与书本改写命运的故事。”始建于明代的老槽门巍然屹立,默默守护着崇文重教的文化根脉。更令人欣喜的是,一座崭新的非遗文化馆正在村委旁拔地而起,致力于传承濒临消失的民间技艺。这些由内而生的文化之花结成文明之果,为秧田村赢得了“第七届全国文明村”的荣誉。
图为秧田村博士墙 黄靖供图
如何让文化底蕴转化为发展动能?2019年,村“两委”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破题,深度挖掘“博士村”这一稀缺文化IP。为充分挖掘博士村特色乡土文化资源,村“两委”携手乡贤,联合村民成立文旅公司,深耕研学事业。
公司创新运营模式,主动对接学校资源、精准设计研学课程,秉持“文化筑基,振兴乡村”理念,打造“在泥土芬芳中锤炼品格”的沉浸式体验。2023年,秧田村接待研学学生突破8万人次,公司净利润达300余万元。为确保体验品质,所有签约民宿均需通过定期食品安全与消防培训。这一模式开辟了富民强村双赢通道:89户村民成为股东共享红利;村集体分红比例从10%跃升至20%,累计投入几十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仁义出于富足”,邓书记用古训阐释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秧田村构建了系统的奖学兴教机制:设立“清北奖”(1万元)、“大学奖”(1千元)、“浏阳一中奖”(1千元),树牢“知识崇高”的价值标杆。
教育关怀更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托举。邓书记动情讲述:当发现残疾家庭女孩考入西南大学却面临失学困境时,他当即承诺“我来解决”,迅速联系两位爱心人士提供资助。深受耕读文化浸润的女孩,立志毕业后回乡任教,完成爱心接力。每年寒假开学前,从秧田村走出的博士们都会回到老槽门开设“开学第一课”,用亲身经历点燃学子梦想。这种“走出去·带回来”的良性循环,极大提升了乡风文明与治理效能,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筑牢人文根基。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教授墙 廖泽南供图
面向未来,邓加长书记描绘出更宏大的蓝图。村委计划联合捞刀河流域另4个博士村(区域博士总数达108人),打造“博士村文化集群”。“我们设想用观光小火车串联文化节点,形成规模效应,让博士村IP辐射力倍增!”邓书记眼中闪烁着光芒。
然后同步推进文化价值多维转化,开发“博士IP”系列文创产品,试水电商直播拓宽销路;创新种植彩色水稻、发展生态养殖,打造“耕读田园”沉浸式场景,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我们挑战亦不容回避”。耕地红线制约项目空间,专业运营人才短缺掣肘品牌升级,同质化竞争初现端倪。“破解之道在于持续深挖文化内涵与模式创新。”邓书记坚定表示。
在秧田村的每一寸土地,团队成员都能感受到文化IP释放的强大能量。博士墙闪耀的荣光转化为研学经济的活力,古老家训滋养着现代治理的和谐,乡贤反哺构建起教育振兴的闭环。邓加长书记带领村民,以“三变”改革激活千年文脉,用“耕读+研学”模式打破产业边界,生动诠释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秧田方案。面对新挑战,这座千年古村正以文化为笔,饱蘸创新之墨,在新时代的田野上续写“博士村”的振兴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