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山西甘肃——共护文化根脉,激活社区传承 一条蜿蜒千里的水脉,承载着中华文明的记忆;一部流动的法律,守护着人类共同的遗产。2025年7月,为贯彻落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千年运河情,法治守护行”大运河志愿者展开了大运河普法宣传系列活动在运河沿线城市全面启动。活动通过“法律解读+案例警示+互动实践”的创新形式,引起了广大参与,掀起全民守护大运河的热潮。
烟火巷陌间,律护千年韵:聚焦山西非遗的市井温度与法理守护三晋大地,表里山河。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镌刻在巍峨的古建与浩瀚的史册中,更鲜活地流淌在市井巷陌的寻常烟火里。飘香百巷的面食文化、跃然纸上的剪纸技艺……这些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山西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地域精神的生动注脚,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血脉。今天,让我们将镜头聚焦于这最接地气的“人间烟火”,聆听居民讲述,记录匠人匠心,并在感悟之余,探寻法律为这份珍贵遗产撑起的保护伞。
安宇露供图
用镜头捕捉那面团在巧手翻飞间的千变万化——从和面、饧面到削、剪、剔、拉、压、拨,每一个动作都是时间与技艺的沉淀。记录下剪刀在红纸上行云流水的游走,看平凡的纸张如何在瞬间绽放出寓意吉祥、充满生活情趣的图案。这些动态的影像,能最直观地展现非遗技艺的精妙绝伦与匠心独运。
将非遗技艺还原到其原生的生活场景中去呈现。面香缭绕的早餐摊前,热气腾腾的栲栳栳出笼;节日里,家家户户窗棂上贴满喜庆的窗花;婚嫁寿诞中,寓意深远的剪纸礼花……记录下非遗如何为普通人的平凡日子增添仪式感与幸福感,如何成为社区认同与情感联结的纽带。这种“烟火气”的视角,最能打动人心,揭示非遗扎根生活、服务生活的本质。
安宇露供图
让我们的镜头继续对准那些揉面的手、剪纸的剪,让居民的声音被更多人听见,让法律的阳光普照每一个传承的角落。唯有烟火气中见真章,法理护持方久长,山西的非遗瑰宝才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继续绽放其璀璨的光芒,滋养一代又一代的三晋儿女。这,正是我们记录与守护的意义所在。
山西长治古河道保护实践纪实行走在长治古河道的堤岸上,指尖抚过斑驳的石碑,耳畔仿佛还能听到当年船工的号子。这些静静流淌的古河道,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水系,更是连接古今的文化命脉。2025年盛夏,我们怀着敬畏之心,开启了一场与历史对话的文化守护之旅。站在浊漳河畔,望着蜿蜒的河道,不禁思考:这些见证了多少商旅往来的水路,如今是否已被现代人遗忘?长治的古河道网络,就像一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承载着:
- 晋商驼队转为船运的商贸记忆
- 沿岸村落依水而生的生活智慧
- 水利工程中蕴含的古人治水智慧
- 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保护困境
李琳露供图
整理普法材料时,一份清代河道纠纷的判例让人感慨万千。古人对水资源的重视与保护意识,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启示意义。我们创新设计的"法律知识扑克牌",将枯燥的法条转化为生动的图文,让当地老人在茶余饭后的牌局中,也能了解保护河道的重要性。在荫城镇记录口述历史时,一位九旬老人哼唱的船工号子让人动容。这些即将消逝的声音,是活在人们记忆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用现代科技记录这些珍贵记忆时,深感文化传承的紧迫性。
李琳露供图
临别时,望着夕阳下的古河道,心中涌起无限感慨。这些流淌千年的水系,需要我们以当代人的智慧与担当来守护。让我们携手:
- 用法治之笔续写保护新篇
- 以文化之心传承历史记忆
- 借科技之力创新发展路径
法护千年运河,共绘生态蓝图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保护涉及生态、文化、航运等多重法律维度。活动首站走进淮南市运河文化广场,设置“法律咨询台”“案例展板区”“互动答题墙”三大板块,为市民送上“零距离”普法服务。
案例展板区:以“漫画+判例”形式展示典型违法案件。某企业因违规排放污水被罚50万元、村民私挖运河堤岸获刑等案例,让法律条文“活”了起来。
杨欣玥供图
活动不仅停留于宣传,更注重激发公众参与热情。“运河法律志愿队”现场招募,百余名市民加入巡河护法队伍;“运河生态摄影展”征集作品200余幅,用镜头记录水清岸绿的美景;“童心绘法”儿童绘画比赛中,孩子们用彩笔描绘“我心中的法治运河”,纯真作品引发广泛共鸣。
沿岸商户张大姐主动报名成为“普法宣传员”:“我在运河边开了20年店,现在要当法律的‘传声筒’,告诉大家爱护运河就是爱护自己的饭碗!”
互动答题墙:参与者扫码参与“运河法律知识挑战赛”,答对者可领取“运河保护小卫士”徽章。大学生居民们表示:“这种形式既有趣又能长知识,我发朋友圈后,好多同学都想来参加!”
杨欣玥供图
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的“流动史诗”,法律则是守护这部史诗的“金色盾牌”。此次普法活动通过“沉浸式”“互动式”“数字化”的宣传方式,让法律知识深入人心,更让“保护运河、人人有责”的理念成为社会共识。守护大运河,从了解法律开始!
守护运河文脉,共赴千年之约“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大运河,这条流淌了两千多年的黄金水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河。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此,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为了让更多人深入了解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我们精心制作了保护大运河宣传手册。手册以精美的图文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大运河的前世今生。从春秋时期的邗沟开凿,到隋朝的大规模贯通,再到唐宋时期的繁荣昌盛,直至明清时期的持续发展,大运河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每一段故事都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坚韧。
手册中,我们不仅展示了大运河沿岸的古老建筑、古桥、古闸等物质文化遗产,还介绍了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运河船工号子、杨柳青木版年画、吴桥杂技等。这些文化瑰宝,都是大运河文化的生动体现,它们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运河这条文化长廊上。同时,手册还融入了许多保护大运河的科普知识,如如何减少水污染、保护运河生态环境等。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知识的传播,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让每个人都成为大运河的守护者。
李玉娇供图
超市里的运河守护对话,在省外的超市,烟火日常里,一场关于大运河的守护交流悄然发生。我们带着绘有运河盛景的手册,与不同年龄、身份的市民相遇。货架间,大家围拢过来,目光落在手册的运河图景上,话语也自然流淌:“之前在短视频刷到运河游船,一直想去。现在看到这手册,才知道运河不光是风景,藏着那么多历史故事。咱在省外,也得记着这些文化根脉。”
大运河的守护,从不是沿岸专属,而是每个中国人共有的文化责任。手中的手册,传递的不只是知识,更是一份邀请——邀你我无论身处何方,都以行动护运河文脉,让千年清流,继续润泽民族记忆 。
与非校园里的非遗课堂:当宣纸遇上知识产权,孩子们遗文化的奇妙之旅2025年7月11日,我们的宣传者携手星星幼儿园共同举办了“宣纸里的中国智慧--非遗文化进校园”主题活动,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关于安徽宣纸的知识产权普法与非遗科普盛宴。
活动现场,宣传者通过黑板展示和小朋友们一起走进宣纸的千年历史:从唐代贡品的辉煌到现代非遗技艺的传承,从青檀皮与沙田稻草的奇妙“变身”到捞纸、晒纸的精湛工序。小朋友们认真聆听宣传人员的讲解,对宣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接着宣传者向小朋友们科普了有关宣纸的知识产权知识,让小朋友认识到保护宣纸产权的重要性。
张凯凤供图
活动成效:点燃兴趣,埋下传承的种子活动结束后,许多孩子主动分享感悟:“我要把宣纸的故事讲给家人听!"“我想成为非遗传承人!"更有多位老师反馈,孩子们在课后绘画时特意选用宣纸,并自发讨论如何保护家乡非遗。
张凯凤供图
普法与教育是最佳传承路径通过本次活动,我们深刻体会到:非遗保护不能仅靠“封存”,更需要让年轻一代真正理解其价值。将知识产权普法融入趣味互动既能培养孩子们尊重创新、保护传统的意识,也能为非遗文化注入持续发展的动力。
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非遗+普法”的创新模让更多孩子成为文化传承的“小使者”。
最后的话
非遗保护,不是一个人的使命,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当我们用法律为非遗筑起屏障,用教育点燃传承的火炬,那些跨越千年的技艺,必将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匠心绣传承,法律护权益深厚的文化土壤滋养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团队成员走进代州古城非遗文化中心,领略当地特色刺绣“雁绣”的独特魅力。在这里,我有幸采访到山西省刺绣布艺大师、雁绣非遗传承人——高凤兰。
高老师向我讲述了雁绣的历史和她的故事。雁绣产生于周朝,盛行于明清。自周天子衮服上绣制十二章后,历代沿袭直至清代。
高凤兰自幼吃苦耐劳,心灵手巧。从九岁起,她就开始跟随村里的手工艺老人学习刺绣。她对当地传统刺绣有着深厚的功底,绣出来的人物、花鸟、山水栩栩如生。几十年来,她充分利用工作和生活空隙进行刺绣创作、创新,坚持不懈的传承非遗文化。
知识产权就像一把保护伞,保护着非遗文化的独特性和传承人的创造性成果。版权保护刺绣作品的原创性;商标权让刺绣品牌得到法律认可,提升品牌价值。地理标志保护则能凸显刺绣的地域特色,增强市场竞争力。

董怡供图
为了提高人们对于非遗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我们联系社区开展了知识产权普法宣传活动,向大家普及法律知识。
在普法活动中,团队成员详细地介绍了知识产权的概念、类型以及对于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通过实际案例,让大家了解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和后果。
董怡供图
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收获颇丰。志愿者们不仅领略到了山西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意识到知识产权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在与刺绣传承人和当地居民的交流中,我们感受到他们对于刺绣文化的喜爱和对传承的责任感,同时也意识到大家对于用法律手段保护知识产权的认可和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