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助力本土文旅品牌传播,推动新时代地方文旅创新性发展,近日,苏州大学“返家乡”实践团队的志愿者们回到江苏省张家港市,联合张家港市文商旅集团,开展“沙洲主理人”系列社会实践,通过实地走访与影像记录的方式开展活动。团队成员聚焦当地美食、手工及音乐领域的3位主理人,希望展现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力。
山田心:用双手调出自然本味香 7月11日,团队成员来到苏州市张家港市,采访了山田心融合餐厅主理人春春。其餐厅位于一条宁静的小巷之中,实践团队的成员们推开山田心餐厅的木门时,风铃发出清脆的响声。暖黄色灯光漫过原木餐桌,墙角的龟背竹叶片上还挂着水珠,28岁的主理人春春正蹲在花架前整理刚到的雏菊,浅蓝色围裙上沾着点点面粉。
“我想让每个进来的人都像回了家。”春春直起身擦了擦手,指着墙上错落挂着的复古杯子,“那是我跑了七个旧货市场收的,每只都有缺口,像家里用了多年的老物件。”谈及菜品创作,春春总会提到自己的搭档主理人。“他负责饮品研发,我专攻料理,每天清晨一起去菜场挑菜。”她向成员们展示手写菜单,纸张边缘已被磨得发毛,“比如这道牛肉面,他说要像给家人做饭那样舍得用料。”
在开放式厨房,春春演示了田园三酱配法棍的制作过程。鹰嘴豆泥在石臼里被碾出细密的纹路,番茄罗勒酱里撒的黑胡椒是现磨的,金枪鱼茄子泥上点缀着自种的薄荷。“调料多了,食材自己的味道就跑了。”她将三种酱摆成三色花形,法棍切片在烤箱里发出滋滋声,“你听,这是面包最本真的声音。”
目前地方餐饮业整体发展并不景气,但被问及未来的发展时,春春眼里闪着光:“我的搭档回来要做季节特调,用本地的杨梅和枇杷酿酒。”隐隐青山,自在田,见初心,春春希望用本地朴素的食物传递故事,为每一位顾客献上真心。

图为山田心主理人春春制作菜品。陈炯宇摄
蓝工坊:老厂房里的蓝染新生 清晨的阳光穿过锯齿形天窗,在蓝工坊的水泥地面投下斑驳光影。实践团队的成员们推开锈迹斑驳的铁门时,主理人范老师正将一匹蓝布挂在晾衣绳上——风穿过厂房高挑的空间,布料上的长江波浪纹随之起伏,像把整条长江的蓝都揉进了棉线里。
蓝染是一种古老的印染工艺,最早出现于秦汉时期。蓝工坊主理人范老师是位艺术迷,尤其痴迷传统文化。据范老师介绍,染料使用板蓝根大青叶制作。因为在张家港扎根,所以店内的蓝染作品融入了张家港本土非遗,如雷沟大布、沙洲布歌纹样。范老师希望能将蓝染非遗传承给更多人,同时也传递“江风蓝韵,染织港城”的理念。

图为范老师熨烫染好的蓝布。陈炯宇摄
杰森音乐:音符里的城市治愈 为了实现心中的音乐梦,卢晨与伙伴共同创立了杰森音乐。谈及创业以来最动人的故事,卢晨表示,它们都藏在排练室的留言板上。一张便利贴写着“谢谢吉他帮我说出难过”,旁边贴着片银杏叶;另一张画着简笔画,两个小人举着麦克风,标注“卢老师说跑调也没关系”。这些碎片拼凑出音乐的最真实的模样:它不是舞台上的炫技,而是照亮平凡日子的微光,是对音乐最纯粹的热爱。

图为主理人卢晨向成员介绍俱乐部创办理念。陈炯宇摄
张家港的文旅发展仍然处于瓶颈期,主理人们表示,个体主理人力量单薄,缺少曝光,文旅产业发展十分受阻。每一位主理人都是地域文化的密码本,每一段故事都在向人们诉说地方文旅的温情。夜幕降临时,团队成员们在文商旅集团的办公室整理素材,将一段段主理人故事编写进“沙洲主理人”专栏。实践团队的成员后续将持续更新“沙洲主理人”小红书账号,用创新的方式传播地方文化,为张家港的文旅发展贡献力量。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处理编辑主理人图文。李悦涵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