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解码苏米生命密码:5天4地穿越记,看00后如何破译稻米产业链基因

发布时间:2025-07-20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基于江苏省种质创新×养分高效×加工增值的三维实证调研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水稻作为我国最主要的口粮作物,产业链的持续优化至关重要。国家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聚焦农业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并通过科技小院模式引导青年服务乡村。江苏作为农业和经济强省,在水稻育种、绿色生产及加工增值方面走在前列,同时也需平衡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等多重目标。
  为深入解析水稻从“基因”到“餐桌”的全链条运作,识别关键环节的创新与瓶颈,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稻穗知行实践团”特开展此次实践活动。活动紧扣“种质创新、养分高效、加工增值”三大关键维度,组织青年学子走出课堂,深入江苏代表性产学研主体。通过跨越育种、种植、加工等环节的实地调研,全景“解码”一粒稻米的完整生命历程,深入理解科技创新如何赋能产业链各环节,助力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实施、农业绿色发展推进及价值链提升。
  农院深耕智慧沃野,解码育种丰盈未来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作为全省农业科技创新核心力量,始终引领着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其下属粮食作物研究所肩负着保障粮食安全、破解产业瓶颈的重要使命,不仅拥有顶尖科研团队和“南粳”系列优质品种,更在探索农业前沿技术方面成果斐然。该所独创的“从实验室到田间”创新模式,已成为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相结合的典范。正是为了深入了解科研人员如何通过科技创新突破产业瓶颈、保障粮食安全,并实地考察这一高水平农业科研平台,系统学习现代作物育种的核心流程与技术前沿,“稻穗知行”实践团专程前往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开展调研。
 
图1 团队成员在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开展调研合照  
  7月15日上午,实践团一行抵达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开启了一场聚焦现代种业发展与作物育种前沿的深度研学之旅。行程伊始,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陶亚军博士热情接待了实践团成员,并随即带领大家前往水稻试验田进行实地参观。在试验田边,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南京综合试验站站长、粮作所副所长张亚东研究员为实践团带来了一场生动的田间教学。张所长以“一粒种子的旅程”为主线,系统讲解了水稻从萌发成苗、分蘖扩茎到拔节孕穗、扬花结实的完整生命历程。他特别强调:“从幼穗分化到结实的生殖生长阶段,水肥管理是产量形成的关键调控因素,科学管控是实现高产优质的核心前提。”这番深入浅出的讲解,不仅让实践团成员全面了解了水稻生长发育规律,更深刻认识到生殖生长阶段水肥科学调控对实现“藏粮于技”战略目标的重大意义。张所长将精深理论与田间实践完美结合的授课方式,给实践团留下了深刻印象。
  
  图2张所长为团队授课
  随后的专题座谈会上,实践团有幸与粮作所副研究员陶亚军博士及其团队成员李程博士、刘帅博士和范祥云博士围坐一堂,展开了一场关于作物育种奥秘与产业发展脉搏的深度对话。在深入讲解水稻育种时,团队专家系统阐述了全链条流程:从高校主导基础研究阶段的关键基因发掘与育种理论创新,到育种单位承担的田间选育阶段的品系筛选与世代繁育,再经严格规范的性状鉴定与筛选阶段的表型精准评价和基因型分析,最终实现优良品种推广与应用。最后,专家重点介绍了粮作所的代表性成果——“南粳”系列品种。该系列凭借优良食味品质、稳定产量表现及较强生物与非生物逆境抗性,已在生产上广泛应用,生动展现了水稻育种科技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成功路径。
 
  图3  与专家座谈照片 王莹摄
  聚焦当前挑战,专家们指出,如何在缩短生育期的同时,平衡好高产与优质的“金三角”,是水稻育种面临的最大难题。对此,粮作所正以分子设计育种为核心,系统性地寻求破解之道:通过基因编辑靶向缩短生育期、聚合高产优质等位基因、深度融合氮高效与健康功能性状等多维策略。在探讨种业发展模式时,专家们分析了国内以科研机构为主导、国外企业唱主角的差异格局,并指出国家政策正积极引导企业主体地位的提升,预示着未来育种力量的格局或将重塑。
  座谈探前沿,养分高效凝智慧
  7月4日上午,一场聚焦前沿的座谈会在南京农业大学国重楼内进行着。资环学院硕士生导师刘鹰副教授以《作物养分高效研究概况》为题,为队员们系统梳理了作物养分高效利用的研究现状、技术瓶颈与未来方向,特别强调了营养物质的循环流动与高效利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用。刘老师指出,这一领域涵盖土壤过程、根际互作、养分吸收运输、高效品种培育及精准施肥管理等核心环节,凝聚着一代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与汗水。
  图4 座谈会照片 王莹摄
  田间践真知,生态筑基悟躬耕
  下午,带着对“生态筑基”的初步认知,实践团奔赴南京农业大学白马教学科研基地。在田间,队员们实地考察了不同氮肥浓度处理区,行走田埂,仔细观察水稻的株高、叶色、分蘖数等指标,切身感受精准施肥对作物生长与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纵横的沟渠、科学的作物布局,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生态农业实践图景。从边界效应的观察到优化施肥的智慧,生态化田间管理的理念深入队员心中。烈日下的学习,让队员们深刻体悟到“俯首深耕”对于夯实农业生态根基的意义,为后续深入产业一线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5 养分高效团队试验田照片 王莹摄
  科技小院探新路,绿色实践促振兴
  7月5日至6日,团队成员赴南通市如皋科技小院,开展了“水稻绿色生产技术实践与乡村生态调研”活动。科技小院作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平台,在推进农村科普、推广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三农”和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大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殷切希望同学们“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今年初,科技小院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图6 团队成员在如皋小院前的合照
  
  5日下午,科技小院博士生任筱童围绕水稻绿色生产技术,系统介绍了小院近年来的工作方向及成果。为应对江苏省水稻生产中普遍存在的化肥(尤其氮肥)高投入低效率、施用不平衡问题(如重基肥轻穗粒肥、偏施氮肥),如皋水稻科技小院(覆盖如皋核心区及新沂、溧阳、泰州等地)长期致力于相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经过多年多点工作,研发团队构建了以有机培肥、氮磷钾养分总量控制和中微量元素协同、轮作体系水肥优化为基础的“增施有机肥+稻麦轮作+周年养分运筹协调”提质增效绿色生产技术体系,实现了土壤肥力潜能充分发挥、减排和产量品质协同提升。
  
  图7 小院内座谈会照片 王莹摄
  
  研究人员通过长期驻扎小院,开展深入调研与试验,最终明确了江苏水稻生产的四大关键限制因子:一是氮肥投入高但利用效率低;二是养分供应不均衡,氮肥运筹不合理;三是水稻品种与氮肥施用不协调;四是有机肥利用程度较低。针对上述问题,基于大量文献与实地数据,科技小院为农户量身定制了循序渐进的三步走优化策略:第一步,引导各生产水平农户通过氮肥减量,实现从低效生产向高效生产的转变;第二步,指导农户合理运筹氮肥、调控养分配比,达成从低产高效向高产高效的转变;第三步,助力高产高效农户缩小因土壤肥力等因素造成的产量差,朝着实现持续高产潜力方向迈进。
  座谈会后,团队成员深入试验田,将绿色技术从理论带入直观实践。小院研究生们详细讲解了各项技术的田间应用,长势喜人的水稻印证了技术的成效。科研人员操作设备的身影、待命作业的无人机以及“水稻高产高效技术验证试验”的标牌,生动展现了智慧农业技术与低碳生产理念在小院的深度融合。自2010年成立以来,如皋水稻科技小院便扎根一线,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其科研模式正是“生态筑基”理念的鲜活体现,也让实践团成员对农业科技的实践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图8 参观试验田照片 王莹摄
  6日上午,队员们化身“田野调查员”,深入农户家中,围绕水稻施肥习惯、种植大户经营模式及轮作实践(水稻与经济作物轮作增收)展开细致访谈。此行的核心目的在于倾听科技小院带来的切实改变。农户们反馈:以往凭经验施肥,费钱、低效、有污染;采用小院科学施肥方案后,水稻根系更壮、叶色更绿、产量与品质显著提升,收入实实在在增加。农户朴实的语言与田间茁壮生长的水稻景象,共同印证了科技小院模式是提升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之路,是点亮田野的绿色明灯。科技小院正以创新之力,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绿色技术在实践中孕育丰饶良田。
  
  图9 在农户家调研照片 廖兴鹏摄
  江南米道展匠心,全链创新蕴稻香
  2025年“健康管理年”背景下,健康饮食理念日益普及。江南米道江苏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国内唯一布局功能性稻米“科研育种——绿色种植——优质生产——适度加工——市场营销”全产业链的科创企业,已成长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与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为深入了解其稻米加工环节,实践团近日探访了江南米道溧阳加工基地,此行聚焦于该体系中保障品质的关键环节——加工基地,探究稻谷如何转化为健康主食。
  
  图10 团队成员在江南米公司前合影
  7月16日上午,实践团乘高铁抵达溧阳后,即赴江南米道江苏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调研。公司方面,由主要负责育种与加工的付经理及邓胡涛经理热情接待了实践团。在邓经理的引导下,团队首先参观了核心加工车间。透过玻璃窗,可见智能化生产线有序运作:原料经过精细清理剔除杂质,机器在不同批次加工间会彻底清洗以防混杂;随后是脱壳环节,产出糙米;再经多机轻碾工艺,既保持米粒完整,又锁住营养成分,整个无尘车间的精密工序确保了产品的高品质。      
图11 参观稻米后期加工车间照片 司壹鸣摄
图12 参观稻米后期加工车间照片(2)王莹摄
  随后,团队在产品展示区了解到江南米道针对不同人群的研发方向。低GI大米适合二型糖尿病患者或孕妇,能减缓血糖波动;另有杂粮米等产品满足健康饮食及健身人群需求。正如公司的创始人陈媛所言:“加工不是改变,而是还原稻米最本真的健康力量。”企业对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的每一环节精益求精,是其产品赢得市场的关键。
  
  图13  邓胡涛经理向实践团队介绍稻米产品
  当我们聊到江南米道的成立初衷,邓经理自豪地讲到:“公司的诞生,根植于创始人陈媛女士对国人健康饮食的深切关注与使命感。正如其日常在朋友圈积极分享健康理念所体现的,陈媛女士的初心绝非仅仅创立一家米业公司,而是致力于推动健康主食革命,将真正具有功能性价值的优质大米带给消费者。”而其创新性全产业链服务的初衷,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所构建的坚实保障——通过掌控核心科研、严控全程品质、贯通产业环节、精准传递价值,确保每一粒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江南米道大米,都承载着最初的健康承诺与功能性保障。这种“从种子到餐桌”的一体化模式,是其区别于传统米企、实现健康愿景的核心创新与竞争力所在。
  
  图14 邓经理与团队进一步深入交流 王莹摄
  而未来,邓经理表示公司将持续精进技术:一方面优化低GI大米的口感;另一方面拓展稻米加工形态,推动功能性稻米从“小众选择”迈向“日常标配”。
  本次暑期实践活动,使团队成员在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亲历“南粳”良种的创制历程,在如皋科技小院见证绿色技术的田间转化,这些鲜活的案例深刻印证了“种质创新”与“养分高效”在提升单产与资源利用效率上的核心价值。科技小院“零距离服务”模式,以其精准推广切实提升了农户效益与生态水平,生动诠释了科技创新驱动乡村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从农科院“实验室到田间”的科研范式,延伸至江南米道“种子到餐桌”的全链整合,实践活动清晰地描绘了科技创新如何引领农业向绿色化、优质化、功能化、智能化方向演进。这一过程不仅凸显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对于提升农业整体质量效益与竞争力的关键作用,也深切回应着时代对农业发展的核心命题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具体需求,为未来的农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实践认知基础。
  此行更是一次深刻的国情教育与专业砺炼。团队成员不仅深化了对专业内涵的理解,更在脚踩泥土的调研中,深切体悟到科研工作扎根土地、服务民生的根本指向。我们以脚步丈量农业的经纬,用实践求解时代的命题:如何让金穗更沉、如何让沃野长青。探索化肥减量增效、耕地质量提升与农民增收的协同路径,正是与国家“乡村振兴”及“双碳”战略同频共振。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农科学子正以躬身实践,将“藏粮于技、沃野惠民”的战略蓝图转化为青春行动,以科技智慧与青年担当,扛起建设农业强国、守护国家粮食安全、赋能乡村振兴的时代重任。稻穗知行实践团将永葆“强农兴农”的赤诚,在农业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奋力续写新时代“稻花香里说丰年”的辉煌篇章!
 
作者:王莹 来源:稻穗知行实践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东北林业大学三下乡:“小菌菇”里的大文章“——菌”路花开,“菇”兴乡野
  • 寻访中印反击战老兵,在岁月回响中传承红色星火
  • 青山绿水间,石榴花开别样红——记新疆叶城县棋盘乡13村党支部书记陈熙的八年坚守
  • 银发康养进乡镇,运动科普暖人心——巢湖学院银发康养服务团走进散兵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