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讯(通讯员 张琪 王文烩)在岁月痕迹里,聆听那段热血历史,感悟红色精神传承。2025年7月18日,成都东软学院“东软青年”朝阳社会实践队在“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寻访至金陵社区的一户人家——这里,承载着一段跨越时空的英雄记忆。
缘起:奔赴金陵,叩响记忆之门 怀着崇敬之心,走访了曾参与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的85岁老兵罗焕友。当实践队员敲开大门,一段跨越63载的红色记忆,便在岁月絮语中缓缓苏醒。

忆昔:枪林弹雨,铸就忠诚之魂 “1960年3月,那年我18岁,心中怀着保家卫国的信念,报名参加中印自卫反击战……”罗老回忆道,“我当时在东北乙战四十军三五三团,后来被分到二营六连。当八年兵,七年获评五好战士,1960-1961年参与辽东半岛施工,面对各类风险,坚守一线,护值班室……”当年的枪林弹雨与峥嵘岁月在罗老的讲述中次第浮现,清晰而厚重。
当时的条件艰苦,局势紧张,但是他们坚守一线,哪怕子弹如雨点般纷飞,他们也从未有退缩之意。无论是洪灾抢险的现场,还是边境任务的前沿,都有他冲锋的身影。他于生死抉择间,始终坚守纪律为纲,使命为要,践行舍生取义的精神。
传承:精神永续,点燃信仰之光 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去,但先辈们留下的精神传承,却如陈酿的美酒,历久弥香。
虽已将军装和勋章上交,但那些镌刻着忠诚的荣誉,早已融入他的生命肌理。在被问及此事时,老兵淡然表示:“我们不能忘记毛主席的话,不能忘记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大学生也要牢记这一点,至于其他的都不重要。”
他将战争岁月淬炼的革命信念,以最朴实无华却又震撼人心的方式持续传承——通过亲身经历向后辈讲述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在他的讲述中,我们既看到了战争给无数家庭带来的深刻创伤,更见证了一位革命战士始终如一的报国初心;既感受到获得荣誉时的无上荣光,更体会到他对红色精神矢志不渝的坚守。这份历久弥新的革命精神,恰似永不熄灭的火炬,在历史的长河中恒久闪耀,亟待我们新时代青年接续传递。
诚如林则徐所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辈们这种舍生忘死的家国担当,应内化为我们这一代人血脉中的精神基因,代代相承,让红色信仰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新声:青年接力,传承红色基因 采访抗战老兵的珍贵价值,在于让尘封的历史重新鲜活,打破时空的藩篱,使当代青年得以触摸历史的真实温度。老兵们的亲身讲述是最生动的历史教材,他们用生命书写的革命故事,让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深刻理解“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的深刻内涵。红色历史是民族根脉,载先辈苦难辉煌,为奋进底气。从故事里,我们学忠诚、担当、奉献,知个人与国家命运相连。
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我们肩负着续写历史华章的重任,我们应当用自己的力量让老兵们的感人事迹传遍四方,使红色精神在传播中生根发芽,成为激励全社会奋发向上的不竭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升华:融入时代,赋能家国前行 历史照鉴当下、引领未来,红色精神与青年实践的融合是国家前行的希望所在。罗老的故事让我们明了在家国任务前,青年应以红色精神为帆、担当为桨,投身实践,如先辈护家国般护发展。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先辈的牺牲奋斗,激励我们以青春挥毫时代新篇。无论科创前沿抑或基层一线,皆当化红色精神为行动,使其在时代浪潮中绽放光彩,汇聚成推动国家前行的磅礴力量。
青年实践是红色传承的诠释。过去与现在对话,精神与行动共振,让红色精神在传承延续中愈发厚重,成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源泉。
这场寻访,是与历史的深度对话,更是红色传承接力。作为大学生,我们愿做传承火种,让红色基因在时代沃土长成参天大树,护家国安康,照亮复兴路。未来,我们将带着这份从历史中汲取的力量,在各领域发光发热,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