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璀璨耀星空,瀚海明珠映弱水”
——长安大学实践队走进东风航天城:在星辰轨迹中读懂红色传承
戈壁风沙掠过东风航天城的发射架,回响着中国航天人微茫造炬的声声呐喊。2025年7月19日,长安大学“追寻航天足迹·践行强国精神”暑期社会实践队的身影,深入这片承载着中国航天记忆的土地。从晨光中的发射中心到暮色里的历史展览馆,队员们以脚步丈量征程,在与实物、史料的对话中,解码“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与东风精神的红色基因。
团队合影
发射架前:钢铁铸就的东风印记
清晨的阳光洒满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架与矗立的火箭在戈壁滩上构成壮阔图景。箭体表层的隔热瓦如铠甲缀片,尾焰喷口的焦痕犹带苍穹印记,无声彰显着突破天际的力量。
讲解员指向箭体关键部位介绍:“这里的密封技术曾面临长时间攻关,科研团队扎根现场、连续奋战,最终实现技术突破。”队员们凑近观察箭体细节,许久后抬头,又驻足凝望着发射架,“‘神舟系列’的研制,实现了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背后是一代代航天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坚守。”讲解员缓缓补充。发射架下的水泥地,深浅不一的辙痕如时光刻度,从“神舟五号”到“神舟二十号”,印刻着中国航天的进阶之路。队员们循迹而行,风过耳畔,恍若百年回响。“器物有形,精神无界。”这戈壁上的每寸土地,都浸透着“扎根戈壁,默默奉献”的东风魂。
队员在发射架前驻足观望
展览馆内:史料中的精神传承
午后的阳光斜斜切入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历史展览馆,在泛黄的文件和斑驳的实物上投下光影。玻璃展柜里,一块“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残骸静静躺着,表面的烧灼痕迹如同一幅抽象画,记录着1970年那场震撼世界的升空。
“当时没有计算机,轨道参数全靠算盘一遍遍算。”讲解员指向旁边的一张老照片——一群科研人员围着算盘推演,窗外是茫茫戈壁。队员们俯身细看照片中泛黄的演算纸,上面的公式密密麻麻,边缘已被反复翻阅磨出毛边。“这就是‘两弹一星’精神里的‘艰苦奋斗’”
“群英璀璨耀星空”:在“功勋人物”展区,聂荣臻将军的手稿格外醒目。“搞航天,就是要把骨头扎进戈壁里。”这句话力透纸背。不远处,钱学森教授归国时的文件静静陈列,仿佛在诉说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奋斗”的两弹一星精神的活的灵魂。
一面墙上,数百张黑白照片组成“航天人”群像:有的在帐篷里绘制图纸,有的在戈壁滩上搭建发射塔,有的抱着仪器在风雪中前行。“一位位航天人犹如瀚海明珠,出身弱水,映彻夜空”讲解员的声音低沉,“这就是‘东风精神’:扎根大漠,默默奉献。”队员们站在墙前,目光扫过那些年轻或苍老的面孔,仿佛听见了半个多世纪来,风沙与理想碰撞的余音,袅袅不绝……
实践队进入展览馆参观
“倚天铸剑凌云志,惊雷滚滚震敌顽”。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对航天成就的巡礼,更是一场与红色精神的对话。队员们的笔记本上赫然写着:“两弹一星”精神是绝境中的突围,载人航天精神是征途上的精进,东风精神是平凡里的坚守——三者共同构成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闪耀的航天篇章。
戈壁的风仍在吹,带着历史的呢喃,也带着未来的期许。实践队的身影远去了,但他们带走的,是比任何纪念品都珍贵的精神火种——他们将以航天先辈为榜样,把精神内核转化为奋进力量,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勇毅前行。这火种,终将在强国建设的征程中,燃成燎原之势。
供图供稿|长安大学“追寻航天足迹·践行强国精神”暑期社会实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