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华东理工大学“山海情 艺路童行”支教团三下乡公益支教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此次支教得到了共青团正宁县委、榆林子镇人民政府等单位的大力支持,旨在通过多元化课程帮助乡村孩子们拓展视野、培养兴趣、提升能力,关他们的心理健康与性格发展。
开营仪式顺利举行,凝聚多方力量
上午,开营仪式如期开展。团县委副书记曹瑶瑶、榆林子镇团委书记赵亚静等领导出席仪式。此次支教课程涵盖历史、地理、化学、生物、机械、法学、心理、美术、音乐、书法、舞蹈等多个领域,打破传统课本知识局限,注重孩子全方位成长。曹书记和赵书记对支教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嘱托支教团队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以专业的知识、认真的态度关怀陪伴孩子们成长,同时要倾听孩子们的需求与反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实现共同成长。
破冰互动拉近距离,课堂初体验精彩纷呈
开营仪式后,破冰活动率先开展。随着鼓声响起,笔筒在孩子们手中快速传递,鼓声停止时,拿到笔筒的孩子大胆展示自己,现场笑声不断。几番互动下来,师生间的距离迅速拉近,气氛轻松融洽。课程,随后,首堂课程精彩上演。志愿者带来的《探秘三山夹两盆的地质奇观》围绕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质特点,讲解山脉与盆地的作用、形成过程,介绍新疆传统美食与非遗艺术,还关注到沙漠扩张、雪豹栖息地守护等生态问题,发起小小守护者宣言,呼吁大家守护生态环境。
STEM教育课程以“动手实践”为核心,设计了过滤黄河水的趣味实验。孩子们在老师引导下,观察黄河水状态,思考过滤原理,尝试搭配不同过滤材料,体验沉淀、过滤等科学步骤。面对“滤水效果不佳”的问题,他们学会分析原因、调整方案,在欢乐中提升了观察力、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
在《敦煌色彩里的化学课程》课堂上,东方美学与化学知识结合,让孩子们在感受敦煌艺术美的同时学到化学知识,引导他们思考如何为敦煌文化传承与保护贡献力量。在汉字演变的课堂上,志愿者梳理了汉字从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到草书、行书的演变历程。通过展示书法拓片、经典碑帖,结合“水”字、“福”字等实例,让孩子们了解汉字演变脉络,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校际交换课顺利开展,共促学习成长
下午主课程进行期间,支教团前往正宁县北辰小学,与长安大学支教队开展交换课程。两校队员分工协作,支教团成员负责实验材料分发、操作指导与秩序维护,辅助长安大学完成“瓶中的云雨”“火山喷发”“土壤的秘密”三个趣味科学实验课程。孩子们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积极提问,支教团同学耐心解答,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深化对自然现象的认知,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