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思政教育方针,贯彻“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实践宗旨,积极探索将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思政化建设的实现路径,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6名大学生组成“‘红’扬薪火,笃行致远”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威海文登天福山起义纪念馆、胶东红色展馆开展寒假实践活动,在历史的长河中追寻先辈足迹,汲取奋进力量。
(一)对话胶东记忆,厚植爱国情怀
怀着对无数英雄先辈的敬仰,实践团成员们肃立在天福山起义纪念碑前,向英烈们深深地鞠躬致敬。那一刻,心中充满了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敬仰。
实践团成员们还有幸听到了展馆讲解员非常专业的快板表演、民谣歌曲,革命遗迹前的我们,在那段抑扬顿挫的快板声中,窥见了战火年代的硝烟弥漫,听见了无数百姓的奔走疾呼,感受到深切的无奈、痛恨、希望、光明......
(二)回望红色胶东,铭记英雄人民
在解放战争开始之际,胶东人民协助完成了短时间高速度大规模的海上运兵,抢占进军东北的先机;大批胶东干部北上、南下、西进,闻令而动,投身新区;胶东妇女磨军粮抬担架、纳鞋底做军衣,不仅支援前方,更撑起大后方的“半边天”;胶东地区百姓不惧牺牲、踊跃参军,“母送子、妻送郎,父子同参军、烈属送子再参军”的事迹数不胜数......把“家国情怀、党民齐心”的红色胶东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斗争中,普通村民与军民一心,老人、儿童、妇女齐上阵,共同构筑了坚不可摧的革命防线。昆嵛山红军游击队战士的遗孀王淑贞,接过丈夫的接力棒,以装疯掩护自己地下交通员的身份,为党组织传递了许多重要情报。这样感人至深的故事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比比皆是。而隐蔽于民间的地下医院,以及花园头村民的无私援助,更是革命胜利不可或缺的力量。这一段段历史碎片,共同绘就了一幅军民情深、共克时艰的壮丽画卷。
其中,最令实践团成员印象深刻的是胶东革命根据地中,卓越的女性力量。从自缢以明志的女战士于森,到毅然参军的十二姐妹;从送儿上战场的中年妇女徐永彩,到逃荒女变为一等功臣的梁喜友;再到大调干中北上女干部史春英......无数妇女在红色胶东合力写下了“女性能顶半边天”的革命历史。
(三)传承胶东基因,赓续驻港精神
通过胶东民众的大参军运动,数不清的胶东子弟兵走出家乡、走向全国战场,转战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所向披靡、屡建奇功。从昆嵛山红军游击队到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以天福山起义队伍为根脉的胶东人民武装力量,相继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41、第27、第31、第32军四个野战军和一个海军支队。而胶东作为山东省内的地区级军政单位,创建如此数量众多、作用巨大、称誉全军英雄部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个奇迹。
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是41军的前身,1948年,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奉命坚守塔山,部队鏖战6昼夜,抗击了国民党军11个师的轮番攻击,保证了我军主力攻克锦州,奠定了辽沈战役的胜利基础,34团因此被中央军委授予“塔山英雄团”的荣誉称号,驻香港部队陆军部队前身正是来自以天福山起义部队为根脉的塔山英雄团的部队。这是胶东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接力传承,这是胶东红色精神在新时代驻港部队的生动诠释。我们从天福山走来,走向更加明媚、富强的中国,但我们更因该时刻谨记:我们,从天福山走来。
参观过后,实践团成员们积极与展馆领导交流互动,了解到往年参观嘉宾对于“三打三不打”的不同反应,深刻感受到了红色文化在思政育人潜移默化的意义所在。
天福山起义和胶东起义的这些故事,于历史的长河中虽只是沧海一粟,却蕴含着无尽的力量与精神。抗战的烽火岁月里,每一位奔赴前线的战士以血肉之躯抵挡枪林弹雨,每一个在后方默默奉献的男女老少全力支援,每一位投身宣传的有志青年唤起民众的觉醒,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不屈与拼搏,汇聚成了战胜侵略者的磅礴力量,最终铸就了战争的伟大胜利。
如今,作为学生实践团队的我们,怀着崇敬与虔诚,收集这些珍贵的故事,翻开这段红色的记忆篇章,跟随着先辈们的足迹,去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传承革命先辈们的精神,让红色基因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未来,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红扬薪火,笃行志远”社会实践团将继续开展红色展馆社会实践活动,“以教促学”,开发大学生的思政主动性:通过社会研学“走出去、引进来”,通过宣讲输出“学进来、讲出去”,对标红色展馆与思政课堂,在“红色展馆与思政大讲堂共振育人机制”项目实践中,促进红色展馆(文化)融入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提升大中小学生思政理解与政治认同。带领更多同学走进历史、了解历史,体悟民族精神,树立报国之志,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宋琳、陈颖雪、金映瑞、柴宣羽、王子墨、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