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寻迹孤山: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子赴清行宫遗址开展实地调研

发布时间:2025-03-13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清行宫是清代多位帝王出行西湖时的居住之地,创始于康熙时期。据清雍正《浙江通志》记载:“康熙四十二年,圣祖仁皇帝省方南巡,两浙官民欣忭爱戴,贡建行宫,以为驻跸之。”咸丰十一年(1861),行宫、圣因寺、文澜阁均毁于战火,仅存遗址。为探寻遗址风韵,调研外宣质量,2025年2月23日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调研团队对成都文殊院进行了实地调研。
  
  御笔题咏处犹闻盛世音
  
  循着乾隆《南巡盛典》的记载漫步孤山,团队成员眼前仿佛展开一幅水墨长卷:自临湖牌楼拾级而上,楠木寝宫的金丝楠梁犹存暗香,奏事殿前五色琉璃瓦折射着旧日天光。据史料记载,这座占地三十余亩的皇家行宫"依山构殿宇,逐水起楼台",康熙帝六巡江南五驻此间,乾隆帝六度南巡皆以此为驻跸之所,成就了"三面云山一面城"的西湖胜景定鼎之作。
  
  "行宫遗址最精妙处在于'因山构室,就水成园'的营造智慧。"杭州市文物考古所负责人介绍,2008年考古勘探发现的鹫香庭遗址,其"回廊九曲连芳榭,叠石三重映碧池"的格局,恰与《行宫图》中"移步换景,咫尺山林"的记载相印证。特别在玉兰馆遗址出土的缠枝莲纹滴水瓦当,釉色青翠欲滴,印证了《南巡日记》中"玉树琼葩,皆江南所未见"的惊叹。
  
  残垣藏锦绣匠心护遗珍
  
  在遗址保护展示区,一组巨型柱础石阵列如棋,每块青石表面深浅不一的凿痕,诉说着"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往昔。考古队员回忆,2009年清理楠木寝宫基址时,曾发现长达12米的整块青石地栿,"其精工之巧,非'鬼斧神工'不能形容"。如今这些沉睡三百年的构件,通过钢化玻璃保护罩与参观者"对话",光影交错间演绎着古今时空的叠合。
  
  保护工程总设计师透露,团队创造性地采用"遗址覆罩+虚拟复原"技术:以3D打印复原的垂花门构件与原址残存柱础形成虚实对照,游客扫码即可见"五色琉璃映日,九脊歇山凌霄"的盛景重现。这种"修旧如旧,显隐有度"的保护理念,使遗址既葆历史沧桑,又焕时代新韵。
  
  文脉传薪火山水有新篇
  
  站在望湖楼遗址远眺,但见保俶塔影入画来,雷峰夕照染碧波。十年来,这片承载着"西湖天下景"文化密码的遗址,已发展成为活化利用的典范:浙江图书馆孤山馆舍定期举办"乾隆御览"典籍展,中山公园复原的绿云径成为诗词碑刻长廊,每逢传统节庆,古戏台遗址更会响起袅袅南音。
  
  "这里每块砖石都是活着的历史教科书。"正在临摹《文澜阁四库全书》复刻本的青年学者感慨。正如遗址入口处乾隆御笔"澄观"匾额所寓,这座穿越时空的文化枢纽,正以其独特方式诠释着"盛世修文,泽被千秋"的永恒命题。
  
  暮色渐起,四照亭的飞檐剪影融入湖山暮霭。清帝行宫遗址的琉璃瓦当依旧折射着三百年前的月光,而那些镌刻在青石上的故事,仍在续写着西湖文化景观新的传奇。
  
  从2008年考古勘探到2010年开放展示,清行宫遗址保护工程走过了不平凡的几年。这处见证着"康乾盛世"文化气象的历史现场,不仅为西湖申遗提供了关键性实证,更探索出一条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当我们在玻璃罩前俯身细辨柱础纹样时,触摸的不仅是往昔的荣光,更是文明传承的温度与力量。
作者:陈晚 来源:陈晚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寻迹孤山: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子赴清行宫遗址开展实地调研
  • 成都文殊院调研:千年古刹的文化瑰宝与历史传承
  • 三祠探源家风史,一路传承德义章
  • 奉献真心 情暖敬老院
  • 奉献真心 情暖敬老院
  • 为了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青春伴夕阳”实践团成员于2025年1月13日--2025年1月18日来到山东省济南市济南祥和苑老年公寓开展为期6
  • 03-12
  • 安徽财经大学学子对话古琴演奏家:当传统邂逅流行
  • 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团队“数字时代网络暴力信息的风险治理路径研究” 项目:多维度剖析与治理
  •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青工部开展“童样想法 哲样启迪”志愿活动
  • 公管院青工部开展“童心依旧”活动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