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思政教育方针,贯彻“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实践宗旨,积极探索将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思政化建设的实现路径,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6名大学生组成“‘红’扬薪火,笃行致远”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威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刘公岛开展参观学习,在历史的长河中追寻先辈足迹,汲取奋进力量。铭记甲午风云,砥砺强国之志。
在有着“东隅屏藩”和“不沉的战舰”之称的刘公岛上,成员们依次参观了海军公所、丁汝昌纪念馆、水师学堂、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展馆、甲午中日战争博物馆陈列馆等教育基地。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曾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在威海卫战役的绝境中,北洋海军的最高指挥官丁汝昌拒绝投降,以死明志,践行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承诺;展柜里的书信手稿,一笔一划间,都记录着他对国家的无限忠诚。时至今日,丁汝昌的事迹仍提醒着我们“发展强大海军、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国防意义。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展馆中,团队成员从甲午战败的教训出发,思考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意义。展馆通过沉浸式历史场景还原与互动教学,将近代海权丧失与当代国防建设形成鲜明对照,让成员们深刻认识到维护国家安全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
在甲午中日战争博物馆陈列馆中,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与史料,还原了甲午战争的全过程。由于清王朝制度落后、军事技术代差、长期闭关锁国等因素,致使《马关条约》签订,山河破碎,民族蒙羞。正如谭嗣同所言:“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刘公岛上的英利洋行旧址、英皇家海军陆战队营房及军官住宅、麻井字船坞都是曾被英国殖民统治的历史见证;日俄战争中清政府的“局外中立”、马关春帆楼的“屈辱谈判”、著名的“国帜三易”、无一不诉说着国难当头、外敌入侵的历史,提醒着华夏儿女勿忘国耻!
然而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无数英雄烈士展现出誓死不降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左宝贵坚守平壤、血战玄武门,陈京莹力战不屈,壮烈牺牲,刘步蟾坚守阵地,与舰共亡……纵有无数觉醒的国人舍生忘死、为国捐躯,但清王朝的腐朽与落后早已注定了近代中国的悲惨命运,甲午风云留给我们的是长达百年的殇思。
走出展馆,海风依旧。此次刘公岛参观活动,是一场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文化洗礼。团队成员通过甲午海战文物、战场遗址等历史实证,直观感受近代中国屈辱历程。刘公岛承载的历史时刻警示我们,国家实力决定民族命运。从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到今日海军走向深蓝,历史与现实的对照激励我们以史为鉴,筑牢国防安全屏障,以实际行动践行“强国有我”的誓言。
未来,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红扬薪火,笃行志远”社会实践团将继续开展红色展馆社会实践活动,“以教促学”,开发大学生的思政主动性:通过社会研学“走出去、引进来”,通过宣讲输出“学进来、讲出去”,构建"历史实证-理论阐释-实践转化"的完整育人链条,更好对标红色展馆与思政课堂。团队目标以甲午海战遗址、五四运动纪念馆等历史地标为载体,通过"历史场景复原+互动教学"方式,构建沉浸式思政教育场景,在“红色展馆与思政大讲堂共振育人机制”项目实践中,促进红色展馆(文化)融入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提升大中小学生思政理解与政治认同。带领更多同学走进历史、了解历史,体悟民族精神,树立报国之志,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宋琳、陈颖雪、金映瑞、柴宣羽、王子墨、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