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陕服学子“三下乡” | 多伦湖生态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兼防溺水宣传团之“内蒙古多伦湖生态文明专项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02 阅读:
    来源: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多伦湖生态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兼防溺水宣传”实践团
  七月的多伦湖畔,青草依依,碧水含情。7月2日至7日,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多伦湖生态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兼防溺水宣传”实践团的青年学子,在指导老师赵丽娜、王媛、武少朋带领下,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宗旨,深入内蒙古多伦县多伦湖风景区及周边村落,开展为期多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用专业所长赋能乡村发展,以实际行动守护生态安全,在草原湖畔书写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答卷。
  
  抵达当日,实践团便在景区张贴自制环保宣传海报。“多伦湖的每一株沙棘都在守护水土,咱们随手捡起的每片垃圾都是在守护家园。”队员手持植被图向游客讲解时,其他队员沿湖开展垃圾清理行动。沿湖栈道上,有队员举着相机记录植被生长状态,镜头里既有摇曳的格桑花,也有同伴们弯腰拾捡垃圾的身影。据统计,团队单日清理塑料瓶等废弃物6大袋,排查并反馈隐蔽垃圾点3处,详细记录23种沿岸植物生长状态,为景区生态保护提供第一手数据。
  
  队员们还设置了环保咨询台,通过手绘地图向游客展示多伦湖生态链分布。来自河北的游客刘女士感慨:“学生们把环保知识讲得像故事一样,孩子现在知道不能随便扔垃圾了。”这种“宣讲+实践”的模式,让“守护多伦湖”的理念随湖风传递景区角落。活动后,景区游客主动参与环保行动的比例明显提升,垃圾随手丢弃现象减少,更多人开始关注并自发守护多伦湖生态环境。
  
  走进多伦湖周边的白音部落,队员们被蒙古族传统刺绣吸引。团队历时两天走访4个村落,整理出《乡村文旅资源清单》,收录蒙古族马鞍制作、奶制品工艺等8项传统技艺,记录村民关于“开发民俗体验游”的20余条建议。
  
  “有位老艺人说想把湖景绣在马褥上,这正是我们服装专业能发力的地方。”队员在实践日志中写道。针对“旅游旺季留不住客”的痛点,团队结合专业提出“服饰+文旅”方案:将湖景元素融入团中设计,在民宿布草上绣制防溺水警示语。当地文旅部门负责人翻看方案时表示:“这些创意让传统手艺有了新载体,为乡村旅游注入时尚活力。”目前,部分创意已进入落地筹备阶段,有望丰富当地文旅产品类型,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带动乡村文旅经济发展。“远离水域”四个红色大字在湖边警示牌上格外醒目。团队联合村委会对危险水域进行全面排查,新增警示标识12处,修复损坏标识5处。队员们一边演示正确的逃生救援法,一边用蒙汉双语讲解动作要领。
  
  手持实践队旗,队员们走进留守儿童家庭,用漫画手册讲解防溺水“六不准”,设计知识竞赛让孩子们踊跃参与。12岁的蒙古族少年阿古拉赢得救生哨后,立刻向同伴演示如何吹响求救信号。“这些娃娃讲得通俗又好记,比我们村干部说十句都管用。”村支书感慨。实践收官时,团队向当地政府递交《多伦湖生态文旅发展建议报告》和《防溺水教育乡村实施指南》,多伦湖景区负责人接过报告时点赞:“你们用青春力量架起了高校与乡村的桥梁。”一系列防溺水举措实施后,当地村民尤其是青少年防溺水安全意识大幅提高,相关知识普及率显著上升,为守护村民生命安全筑牢防线。
  
  返程列车上,同学们望着窗外掠过的草原,这场实践让大家明白,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就该这样扎根大地、服务人民。据悉,团队将续推送实践纪实,让多伦湖的生态故事与安全知识传播得更远。当青春身影淡出湖畔,留下的是更美的湖光山色,和乡村振兴路上愈发坚实的青年足迹。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