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清晨,南宁理工学院“锦遇新世代”非遗创新实践团队迎着晨光步入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宾阳县内的宾阳壮锦馆。这座建筑藏身于青瓦白墙之中,保存了壮族先民历经千年的织锦技艺智慧结晶。此次考察活动旨在深入研究壮锦技术在博物馆环境下的传承机制、激活策略及其教育价值,为高等院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实际案例支持,从而让这项古老的手工艺在现代社会中重获生机。
步入博物馆,迎面而来的是一股历史与文化交织的气息。馆内陈列着从汉代的青铜纺轮到明清时期的贡品壮锦,再到民国时期的日常织物以及当今的创新之作,这些展品共同勾勒出了一条壮锦艺术发展演变的清晰轨迹。
博物馆的管理人员向团队成员展示了一件明代凤穿牡丹图案的壮锦被面:“观察这配色,以靛蓝色为基底,搭配茜草染制而成的绯红色与栀子黄相互交织。这种设计不仅遵循了壮族人民崇尚青、红、黄色的传统美学观念,同时也融入了源自中原地区的花鸟图案元素。”他进一步解释道,纹样中隐含的几何图形象征着壮族祖先对于稻田梯田的艺术化抽象表达,每一缕丝线都承载着对大自然深深的敬意。
最让团队成员感到震撼的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清代《百鸟朝凤》壮锦挂屏。这件宽1.8米、长3.2米的艺术珍品,运用了‘通经断纬’的传统编织技术,整个织造过程需要两位工匠密切合作,并耗时长达三年才得以完成。在这件挂屏上,围绕着中心凤凰图案分布着共计108只形态各异的飞鸟,每一只鸟的羽毛都由多种颜色的丝线精心分层织成,从远处看去栩栩如生,而近距离观察则会发现每厘米织物中竟然包含了72根经线。“掌握这种复杂技艺的手艺人,在当今社会已经屈指可数了,不超过五位。”当负责人说起这一点时,语气中既有遗憾也透露出坚定保护这份文化遗产的决心。
走过历史展区后,实践团队抵达了博物馆的“技艺传承区”。这里陈列着十多台横跨不同年代的壮锦织造机,从最早的腰机到民国时期的脚踏织机,这些设备共同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织锦工艺发展画卷。
“共织计划”作为该博物馆传承工作的一项重要成就,自2020年启动后,已成功培训了超过300名学员,其中包括残疾人士与返乡妇女等多类群体。此外,通过与十二家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的合作,为参与者提供了实际订单的支持,并且那些表现出色的作品还有机会被纳入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区进行销售。项目负责人表示:“我们的目标不仅是传授技艺,更重要的是搭建一个平台。”他指着墙上展示的销售业绩图进一步解释道,“上一年度每位学员平均增加了1.2万元人民币的收入,这充分展示了传统手工艺所蕴含的经济潜力。”
为了增强传统技艺的吸引力,该博物馆特别推出了“亲子织锦体验课”。每逢周末,便有许多家庭前来参与这一活动。在专业艺人的指导下,孩子们使用简化版的织机亲手制作出小巧精美的挂饰;与此同时,家长们则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仿佛置身于古老的织布工坊之中。从展示古董织机到开展合作编织项目,再到如今深受喜爱的家庭互动课程,这些举措无不体现出宾阳壮锦馆致力于振兴并传承壮锦文化的坚定信念。

图 1为宾阳壮锦馆中陈列的织机 李东泽 供图
在文创展览区内,实践队队员们见证了壮锦传统与现代设计理念的巧妙结合。从装饰有壮锦图案的记事本、书签,到将织锦元素融入设计的服装及日常用品,近百件创新产品生动展示了这一古老技艺在当今时代的活力与魅力。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壮锦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通过展厅的大屏幕,观众可以看到南宁地铁3号线站台立柱上装饰着的壮锦浮雕,在灯光照耀下展现出一种流动之美。“这是我们参与设计的一个城市美化项目,利用现代材料来再现壮锦特有的层次感。”负责人如此介绍道。目前,博物馆正携手建筑设计院,将壮锦元素融入到乡村复兴计划之中,宾阳县的一些民宿也已经采用了壮锦风格的布艺装饰,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图 2为宾阳壮锦馆中各色壮锦元素文创 李东泽 供图
在数字化时代,科技为传统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传统技艺不能困在过去,要学会拥抱科技。”当前,宾阳壮锦馆正致力于将壮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计划构建一个基于壮语多模态资料库的壮锦信息数据库,系统地记录下各种图案和制作技巧,并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下来。此外,还将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开发辅助设计工具及在线展览平台等,通过科技手段拓宽传播途径,吸引更多年轻一代的关注,从而解决文化传播与青年参与度不足的问题。
随着夕阳缓缓沉落,实践小组成员在博物馆前留下了珍贵的合影。壮锦不仅仅代表了一种传统技艺,它更是承载着壮族人民精神内涵的文化符号,通过此次深入调研,团队队员深刻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并非仅仅是形式上的复制,而是在继承中寻求创新,在开放交流中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广西宾阳壮锦馆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一理念,使古老的壮锦艺术在现代社会中重现光彩。而“锦遇新世代”实践团队也将带着他们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探索高等教育机构如何更有效地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确保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发扬光大,在新时代的锦绣山河中永续传承。

图3为“锦遇新世代”非遗创新实践队在宾阳壮锦馆前的集体留影 李东泽 供图
(通讯员蒋佳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