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扎根乡土间,三下乡里收获满——新质赋能实践团广宁实践记
本网讯(记者陈志威 陈颖琪 /摄制严祉隽)七月的广宁大地,骄阳似火,却挡不住肇庆学院政法学院新质赋能乡村集体经济岭南特色产业实践团(以下简称“新质赋能实践团”)的青春脚步。在江屯镇的青山绿水间,红色文旅组、传统建筑组、特色产业组三个小组分头行动,用脚步丈量乡村大地,用眼睛发现振兴密码,在红色文旅、古建保护与产业振兴的实践中,写下了属于青年的乡土答卷。
红色文旅组:寻红迹,让革命星火照亮振兴路
图为肇庆学院政法学院新质赋能实践团在查阅红色文旅资料。严祉隽供图
从退役军人事务局的访谈桌前,到粤桂湘边纵队纪念馆的展陈柜旁,红色文旅组的脚步始终追随着红色记忆的脉络。
7月17日,团队先在退役军人事务局深入了解英烈纪念与退役军人服务工作,听工作人员讲述红色资源保护的点滴实践;随后走进粤桂湘边纵队纪念馆,在泛黄的史料与鲜活的事迹中,触摸那段烽火岁月的温度。为摸清基层红色资源现状,团队又接连走访新坑村党群服务中心、江屯镇政府,最终将目光锁定在具有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潜能的红旗村。
在红旗村,有限的红色遗存默默见证着过往,村干部的口述历史再现了烽火岁月的点滴坚守。团队用镜头捕捉这些珍贵的印记,用笔记录下发展的瓶颈,与村干部围坐讨论红色资源活化之策。从史料钩沉到实地寻访,从现状剖析到未来展望,一份初步梳理的红色文旅资料库逐渐成形。这段历程也让团队深刻领悟到:即便红色遗存有限,只要用心挖掘与活化,它们也能成为点燃乡村发展动力的“源头活水”,而非尘封的过去。
传统建筑组:探客韵,让古建风华续写新故事
图为肇庆学院政法学院新质赋能实践团队员在采访大连村村干部。严祉隽供图
“青砖黛瓦藏岁月,飞檐翘角述乡愁”,这是传统建筑组在客家大屋前最深刻的感悟。
7月18日,团队先后来到福善里、福隆里客家大屋,在斑驳的青砖黛瓦间,细致观察精美的木雕工艺与独特的建筑构造,听当地村民讲述大屋的家族故事与岁月变迁。次日,积善里客家大屋的探访更添惊喜,古老屋檐下仿佛仍回荡着往昔的欢声笑语,同学们在穿梭中感受历史厚重,在交流中读懂文化传承。
从建筑细节到人文故事,从保护现状到开发构想,团队不仅记录下客家大屋的风貌,更与村民探讨“古建+文旅”的融合路径。大家坚信,这些沉默的“老者”不该被遗忘,青春力量能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特色产业组:品茶香,让产业活力带动乡村富
图为肇庆学院政法学院新质赋能实践团队员在凤之源茶山穿梭前进。严祉隽供图
循着茶香深入广宁山间,特色产业组的调研始终围绕“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密码展开。
首站走进广宁县林业局,团队与工作人员畅谈广宁茶产业的机遇与挑战,重点梳理广宁茶的历史根基、品种优势,以及乡贤在产业链中的资金引入、市场拓展作用。随后对接江屯镇政府,明晰茶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
在快乐普洱茶产业基地,同学们沉浸式体验从种植到销售的全流程,探讨生态种植与电商融合的可能;在广东凤之源茶业有限公司,1200亩生态茶园让人惊叹,观摩单丛茶加工技艺、品尝桂花单丛茶的清香后,与企业负责人交流的"茶文旅"助农模式更具启发。此外,他们还走进新坑村,与村民探讨龙须菜与茶产业的协同发展,让产业调研扎根基层土壤。
从政策解读到企业实践,从单一产业到融合路径,团队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的底气,正藏在茶农指尖的嫩芽里,藏在企业展厅的佳茗中,藏在产业链上每一个奋斗的身影上。
图为肇庆学院政法学院新质赋能实践团在粤桂湘边纵队纪念馆合影留念。严祉隽供图
车轮渐远,广宁的红韵、茶香、古意却已刻进记忆。这场三下乡之旅,三个小组用不同的视角,共同描绘出乡村振兴的多元图景。红色基因是精神根基,古建文化是文脉所在,特色产业是经济支撑——当三者同频共振,当青春力量持续注入,我们坚信,像江屯镇这样的乡村,定能在时代浪潮中绽放更璀璨的光彩。而这份扎根大地的收获,终将成为青年们继续前行的力量,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