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县沙桥镇7月23日电(通讯员 刘昱含)红色基因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精神密码,而南华大地上的红色故事,正通过一代代人的讲述与传承焕发新的生机。7月8日,东南大学“电织云梦”支教团走进沙桥镇,开展红色文化调研活动,在历史的回响声中,感悟长征精神,播种红色火种。东南大学“电织云梦”支教团长期致力于乡村振兴与红色文化传播。此次沙桥之行,团队通过调研、宣讲与文艺活动,推动红色教育润泽童心,助力革命老区精神传承。

图为支教团党员成员的合照。禹博烨 摄
陈列馆里忆峥嵘:一枚银调羹背后的军民深情 清晨,支教团成员怀着崇敬之心踏入沙桥镇陈列馆。馆内,泛黄的照片、斑驳的文物和详实的文字资料,将1936年红二军团途经沙桥的往事娓娓道来。讲解员杨苑动情地讲述了贺龙元帅的故事:行军途中,贺龙与妻女借宿村民家中,临别时留下银调羹作为纪念;面对老乡送来的鸡蛋,他坚持写下“革命胜利后一定偿还”的纸条,严守纪律的同时温暖了百姓的心。“这些故事展现了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作风,也是沙桥红色文化最独特的印记。”杨苑说道。

图为支教团成员采访讲解员杨苑。马思蕊 摄
据杨苑介绍,沙桥镇近年来深挖红色资源,通过拍摄宣传片、组织师生参观等形式,将贺龙的故事融入青少年教育。去年,以“鸡蛋与纸条”为题材的短片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学生们从中深刻体会到红军在困境中仍心系家国的坚韧品格。
歌声嘹亮传薪火:童心向党筑梦未来 午后,支教团携手南华县雨露中心学校的孩子们走进红色文化中心。志愿者们以一首《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点燃现场,孩子们昂首挺胸,用稚嫩而坚定的歌声唱响“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白族女孩小杨的红领巾随风轻扬,她笑着说:“老师告诉我,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要珍惜!”志愿者们还通过互动游戏、故事会等形式,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理解红色精神的内涵。

图为大合唱后小学生们与支教团成员们的合照。禹博烨 摄
红色基因永传承:从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 沙桥镇陈列馆的建立,凝聚着当地弘扬长征精神的决心。调研小组通过对讲解员杨苑的继续采访获知,2022年,镇政府通过多方筹资五十余万元建成展馆,将红军留下的“三千草鞋”,“十五双球鞋”等实物转化为生动的教材。并且为了促进精神文化传播的普及度,针对不同受众,讲解员会灵活地调整内容:为学生讲述军民鱼水情的感人故事,对党员干部则结合八项规定和党纪学习,深化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

图为调研小组在沙桥镇陈列馆前的合照。马思蕊 摄
不论是从学校的每日晨读钟,还是从上学路上随处可见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抑或是从一群闯入他们生活只有几天的支教团的哥哥姐姐那里学会的《南泥湾》和《我的祖国》,对孩子们来说,“继承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分享给同学的半块橡皮,是扶起跌倒同学的双双小手。本次的红色实践活动旨在将厚重的历史变成孩子们可亲的榜样,那鲜红的血脉,便真正在他们的身体里延续下去……
活动尾声,支教团成员感慨道:“红色文化不仅存在于展柜中,更藏在讲解员颤抖的尾音里、孩子们闪亮的眼眸中。它提醒我们,每一次俯身倾听历史,都是对未来的郑重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