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青春力量赋能非遗传承:海大学子探索高家糖球“活态”密码

发布时间:2025-07-23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明传承的活态展示。青岛高家糖球,自清末起步,腾飞于海云庵糖球会,在产业化、国际化后成为城市文化名片,2021年入选山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城市文化基因。2025年7月3日,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海糖依旧”青岛实践队赴大鲍岛“鲍岛食里”街区采访传承人、体验技艺,并于7月7日在海伦社区开展非遗宣传活动,收获良好反响。  

图为实队成员与第三代传承人高士湘老先生合影 高洪亮摄
  一、采访实录:从街头小吃到文化符号
  实践队采访了第四代传承人高洪亮先生,他强调高家糖球以百年匠心为根,以持续创新为翼,在坚守手工核心的同时拥抱科技。即便仿品众多,品牌“先入为主”的品质认知仍深入人心。其技艺精髓在于经验:“就像老祖宗腌鱼,靠手感与火候。”熬糖配比随室温调整,火候靠“闻香识糖”,穿制山楂需人工排序——这些“无法量化”的经验是核心竞争力。
  面对未来,高家糖球积极年轻化:筹备糖球DIY体验店,开发糖球主题冰箱贴、联名娃娃等文创潮玩。传承方面,高家糖球严把“热爱”关:年逾六旬的第三代传承人高士湘老先生坚持带徒,秉持“收徒先看热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不会”的理念,让技艺得以传承。 
图为实践队成员采访第四代传承人高洪亮先生 田芳凝、陈扬扬摄
  二、实践手记:一颗糖球里的非遗烟火
  在高士湘老先生指导下,实践队亲身体验糖球制作,深刻感受匠人精神:制作前需要严格戴手套保障卫生;穿制山楂讲究“从大到小”“穿得正当”;小串设计方便老人儿童,践行节俭理念。熬糖环节更是紧张关键,老先生强调,“眼明手快”是唯一秘诀,蘸糖须在糖浆变色前快速完成。队员们震撼于“雪里红”糖丝飞舞如落雪,更折服于“冻鲜糖球”冰爽香甜、糖壳果肉交融的独特口感。

图为糖球制作材料 田芳凝摄

图为实践队成员体验穿制糖球 田芳凝摄

图为糖球置于芝麻上冷却 田芳凝摄

图为第三代传承人高士湘老先生所制作的“雪里红”特色糖球 田芳凝摄
  三、活动纪实:播撒非遗传承的种子
  7月7日,实践队在海伦社区开展糖球文化体验活动。准备阶段,团队反复演练“熬糖”以确保稳定性,将水果分装在纸杯中方便儿童穿串,统一发放手套保障卫生,并准备文创小礼品来调动积极性。

图为实践队成员为小朋友们分发手套 田芳凝摄
  本次活动将知识讲解与动手实践相融合。实践队介绍高家糖球历史、技艺价值及青岛民俗故事,并设多道问答题,小朋友们认真听讲、积极回答。动手环节最受欢迎:小朋友们亲手串起水果,小心浸入糖浆,旋转提起,看着糖衣逐渐凝结成晶莹脆壳。他们捧着自己制作的、在阳光下闪光的糖球,成就感爆棚,家长们也纷纷拍照留念。

图为实践队成员社区宣讲场景 田芳凝摄


图为参与者们认真听讲、积极回答场景 田芳凝摄

图为参与者们动手穿制糖球场景 田芳凝、陈扬扬摄


图为参与者们蘸取糖浆场景 田芳凝、陈扬扬摄

图为实践队成员采访参与者 田芳凝摄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社区宣讲活动参与者合影 田芳凝摄
  经过深度访谈与实地体验,“海糖依旧”实践队认为:高家糖球蓬勃的生命力,源自代代匠人的执着坚守与时代创新。走进社区,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向下一代播撒非遗文化的火种,正是青年学子践行传承使命的生动写照。队员们坚信,这份承载着城市记忆与生活甜味的非遗瑰宝,必将在持续创新与广泛传播中永葆活力。怀着“萤火虽微,愿为其芒;不啻微芒,造炬成阳”的信念,他们将以青春之力,积极投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与传承,探索其生生不息的“活态”密码。
  
  
  文字|陈欣悦、胡文杰
  图片|田芳凝、陈扬扬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海糖依旧”青岛实践队原创
作者:胡文杰 陈欣悦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三下乡团队原创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青春赋能乡村振兴:陕服学子集体实践书写振兴答卷
  • 青春力量赋能非遗传承:海大学子探索高家糖球“活态”密码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