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纪念日,江西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微光童行”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队走进赣州市大余县杨梅村,以“重走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为主题,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志愿者们通过生动的红色故事宣讲、沉浸式的历史场馆参观,带领当地青少年和村民重温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峥嵘岁月,在实践中汲取奋进力量。
童心向党承薪火 红色基因育新人
杨梅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20余名小朋友聚精会神地聆听陈毅元帅和周篮嫂的故事。志愿者以《梅岭三章》创作背景为切入点,讲述了陈毅在被国民党军围困20余天的绝境中,以“断头今日意如何”的豪迈诗句抒发革命理想的故事。
宣讲以志愿者们带领孩子们学唱红色歌曲进行结尾,稚嫩的童声与铿锵的旋律交织,在实践站内外久久回荡。通过这次活动,加深了志愿者们和小朋友们对红色基因传承重要性的认识。
丰碑永驻燃壮志,沉浸细悟谱新章
一座以红军军旗为设计元素的建筑,在苍翠山峦间格外醒目,便是梅岭三章纪念馆。步入序厅,17米高的巨幅红旗扑面而来,象征着南方游击战争“红旗不倒”的精神内核。志愿者们驻足凝视陈毅《梅岭三章》的纪念碑,“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诗句力透纸背,仿佛穿越时空传递着革命者的钢铁意志。
“这件蓑衣是当年游击队员雨夜行军的见证,这盏马灯曾照亮过隐蔽的交通路线……”在“艰苦岁月”展区,志愿者们仔细端详每一件文物。一位志愿者注意到展柜里的粗陶碗,“碗沿有多处缺口,很难想象先辈们就是用这样的器皿在深山里熬煮野菜。”馆内复原的“梅岭被困”场景尤为震撼:模拟的山洞中,陈毅半倚石壁,腿上缠着粗布绷带,手中的铅笔停在写了一半的诗稿上,生
动再现了那段生死存亡的历史时刻。
沉浸展馆忆烽火 感悟英魂铸新程
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以“南国烽烟举红旗”为主题,系统展示了八省十五个游击区的斗争历程。志愿者们跟随讲解员的步伐,依次参观“红军主力长征”“游击区的形成与坚持”“八省健儿汇聚抗日铁流”等六个展厅,通过AR互动、3D投影、硅胶人像等现代展陈手段,沉浸式体验游击战争的艰难与辉煌。
在“万人大搜山”声光电场景前,志愿者们屏息凝神,看着投影中漫山遍野的敌军与机智周旋的游击队员,深刻理解了“依靠群众是胜利之本”的真谛。“当看到周篮嫂用竹筒装盐巴吊在牛棚梁上的场景时,我眼眶湿润了。”志愿者林晓雯感慨道,“正是这些平凡英雄的无私奉献,才铸就了革命的胜利。”
青春奋楫乡途进 使命燃情践志中
志愿者们在纪念馆前举行了简短而庄重的宣誓仪式。面对鲜红的党旗,全体队员重温入党誓词,誓言铿锵有力,久久回荡。作为新时代青年,要接过先辈的接力棒,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贡献青春力量。
据了解,“微光童行”志愿服务队将在大余县开展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除红色文化宣讲外,还将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业科普、走访慰问老党员、助力乡村环境整治等工作。“我们希望通过‘红色教育+社会实践’的模式,引导青年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学院党委书记罗强强表示。
暮色中的梅岭,松涛阵阵。志愿者们的身影渐渐融入晚霞,而他们播撒的红色种子,正在这片浸润着革命先烈热血的土地上悄然生长。正如陈毅在《梅岭三章》中所写:“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新一代青年正以实际行动续写着“人间遍种自由花”的时代篇章。
供稿:江西农业大学 陈婧宇 田一涵 罗强
供图:符佳宁 赖清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