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在细雨中呼喊》有感
《在细雨中呼喊》是由余华所写,故事以一个小男孩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孙光林的童年成长经历,作者通过质朴平凡的语言描写,看似与自己无关,可在读完之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以这么说,孙光林的童年大底是乌云笼罩着的。父亲母亲对自己的打骂、责怪;村里人对自己的无视、麻木;朋友对自己的欺骗,背叛……孙光林仿佛是那个时代一切不幸的化身,他的遭遇实在令人心痛。但是,孙光林也一直在寻找精神上的救赎,企图打破自己孤独的状态,达到灵魂上的共鸣。期间,他在上学的时候遇到了一位比他大几岁的孩子,那个孩子(苏宇)的父亲是一位医生,外表给人看起来温柔、儒雅,可背地里却做着见不得人的勾当,苏宇在家也不受待见,父亲母亲偏心弟弟,在学校也找不到其他的朋友。于是两个人就这么默默的观察了好久,发现彼此有着同样的遭遇,于是,渐渐的,两人相识相知,走到了一起。苏宇比孙光林年长几岁,教会孙光林许多东西,同时也给予了孙光林许多帮助和陪伴。可以这么说,有苏宇的日子里,是孙光林阴霾天里为数不多的太阳。可好景不长,苏宇没过多久就死了,作者将他的死描绘的很突然,他死于意外,可却也不意外,早上的时候,苏宇就隐隐约约不行了,先是父亲、母亲的叫喊,埋怨他今日还不起床,后来是与他同床共枕的弟弟,嘲笑今日的他起的比自己还要晚,书中是这么描写的“那是最后一片光明的涌入,使苏宇的生命出现回光返照,他向弟弟发出内心的呼喊,回答他的是门的关上。”之后是孙光林在门外的敲打声,最后以为他也出去玩了。就这样,苏宇的生命也一点一点的下坠,直至消亡。看到这里,其实是很令人意难平,明明有很多的机会可以活着的,明明生命是那样强大有力的,可又是那样的脆弱。
这里我还很想说的是孙光林的弟弟—孙光明。他天真开朗,但是由于父亲的压迫,显得略有呆板。在哥哥长大去读书之后,孙光林继承了哥哥“孩子王”的位置,在他的身后,经常有一群孩子跟着。孙光林死于溺水,死于“孩子王”的身份,也死于自己的骄傲自大。他迫于自己在这个小团体里的领头身份,为维护自己的地位而逞能,却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最终走向死亡。书中是这么描写孙光明的死亡的,“我的弟弟最后一次从水里挣扎着露出头来时,睁大双眼直视耀眼的太阳,持续了好几秒钟,直到他被最终淹没。”这也使得“我”看到了生与死的不同,活着的人是无法看清太阳的,只有临死之人的眼睛才能穿越光芒看清太阳。作者对于生与死的描绘很真切,人们在平常难以达成的事件,总是能在生命的尽头里挣扎着做到。孙光明死后,父亲和哥哥都很悲伤,可凌驾于悲伤之上的是人性的贪婪,父亲和哥哥寄希望于以孙光明之死换取政府的嘉奖,他们在村里大肆传扬孙光明的英雄形象,并制造谣言,说政府很快就会派人来褒奖他们家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一个父亲却利用自己孩子的死亡谋求一官半职,可谓是到了一种痴迷的状态,在他的身上,我看不到一点人性的模样,可仅仅是因为他是家里的“顶梁柱”,他就可以为所欲为,不做半点人事。
令我感到有趣的是,父亲和祖父斗智斗勇的故事。这部分情节,是为数不多的让我感受到快意的部分,通过祖父不懈的努力,在弟弟孙光明的支持下,他终于打败了父亲,让父亲难堪。可好景不长,祖父后来选择了绝食,想要自杀,而面对祖父的选择,父亲却是一脸无所谓,甚至巴不得已,在祖父死后,父亲如释重负。我在他身上看不到任何自责,后悔。这样的家庭状况,更使得“我”过的很凄惨。
在细雨中呼喊,呼喊的究竟是什么?对家庭破碎的悲怆,对友情朋友的渴望,对回到南门的期冀。窗外,小雨密密麻麻,滴打在地上,溅起的水花,都是梦破碎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