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蒋双全)人民创造历史,历史造就英雄。行程万里,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最动人的乐章。有言:“一个民族不能没有先锋,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英雄。”的确,英雄的美好品质似盏盏青灯,长明不灭,它是光、是电、是火,是催人奋进的动力,是烛照前行的灯塔。在其中,雷锋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雷锋更是如此,默默无闻,为人们贡献了自己宝贵的一生。“三月阳春好风光,雷锋精神永照亮”,雷锋精神像明灯,似春风,总是在前进道路上给予我们力量与抚慰。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困顿于荆棘。为众人开路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奉献者们们将胸膛留给需要帮助的人,将后背应向艰难险阻,以自己热诚,换来一片安宁。他们虔诚地捧起每颗受伤的心灵,抚摸着他人精神上淡淡的伤痕,慰藉着每个受到命运不公对待的人,在幽幽岁月光影中串起人心,在漫漫人生中凝聚力量,在踽踽独行中汇集星光。这就是奉献者,如温润之玉,光华敛于内而不炫于外,清辉藏于身而气韵自生,给人以温暖和力量。
奉献精神的内核是无声耕耘的付出,也是团结一致的集体意识。“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奉献精神不仅仅传递了坚定和专注的内涵,它在人与人之间越发疏远的当下,彰显着它独特的美好,即团结人心,齐聚力量。因为心中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所以志愿者会不计得失、尽心竭力的付出;因为有臻于至善、坚定不移的信念,所以他们会默默奉献,苦累不怨;因为有冰心一片、时代担当的责任感,所以他们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地贡献。
奉献要有“诗和远方”,而不该有“灯下黑”。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将慈心善行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并促进社会良性循环,使之成为我们的一种爱心表达、一种社会责任和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的社会不乏善举,亦不缺温情。从90岁高龄拾荒老人刘盛兰、粗衣简居的白芳礼救助贫困学子,到“一撂撂硬币,沈甸甸称量出高尚”的吴锦泉,“化作光明烛”的莫爸爸——莫掁高,他们的善举虽小,却感动着全中华人们的心灵,拷问着我们对那些贫困人们的漠视与冷淡。
奉献,不应该只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长久的坚持。滔滔江水不会因堤坝而停止流动,但漫漫人生路会因为来自他人的关怀和温暖而明亮。愿我们青年,能学习并弘扬雷锋精神,为社会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