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水浒传》中鲁智深的特殊地位

发布时间:2024-09-01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水浒传》中鲁智深的特殊地位
《水浒传》是元末明初编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在《水浒传》中,作者对于鲁智深这一人物似乎有一些偏爱,那么作者为何会显示出这一偏爱呢?事实上,鲁智深这一人物具有特殊的地位。鲁智深是一百零八人中真正带给我们光明和温暖的人物,他虽然表现出粗鲁,勇莽,但他是守忠义的,他的执着、豪爽,他的正义感令人动容,鲁智深不像《水浒传》中的其他人物,他长期闯荡江湖,对社会上的不平和压迫表现出嫉恶如仇,不畏强暴,怀有强烈的愤懑,他虽相貌相恶,却心地善良,怀有一颗慈悲的心,因而在他的身上,作者寄与了自身佛心、佛性的理想。作者塑造鲁智深佛性的原因在于对假“佛”的不满以及对真佛的赞扬,鲁智深归根结底是承载着作者的价值理想的角色,也进一步深化了作者对“佛”的中心主旨的探讨。
我们通过看鲁智深的一生,会发现这是一场禅的旅程,在鲁智深的身上,体现出一定的佛教文化,是佛教中国化之后的文化的化身,他虽喝酒吃肉,杀人放火的事都做了,但最后却成了佛,鲁智深对于暴力的使用是为了民间的扶弱济贫、行侠仗义,在一定程度上是大乘佛教的普渡众生的教义的体现。鲁智深本名鲁达,既不是我们一直所称的鲁智深也不是一名花和尚,而是一名军官,为官多年,在小种经略相公下面做提辖,始终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我行我素的个性。后来鲁提辖因为了翠莲父女,打死了郑屠,跑路之后当了和尚,然而和尚的戒律清规是束缚不了鲁智深的,他依旧喝酒吃肉,因而被别的和尚厌恶,但是智真长老却不这样看鲁智深,认为他虽然外形粗鲁,但是满含孩童般的天真与纯粹,将来与佛有缘。鲁智深行事潇洒,看淡钱财和生死,总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也符合佛家所说的超脱和多行善事,他的身上充满了佛性的东西。长老的四句箴言,恰恰说中了鲁智深后来的命运,亦如佛家所说的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作者给鲁智深一个坐化圆寂的结局,实际上也是在向读者表达自我的价值理想,鲁智深短暂的一生中不是在救人,就是在杀恶人的路上,慈悲为怀是他的内在,作者将其理想寄于鲁智深,将其刻画成正义的化身、人间的活佛,他的一生,是一场禅的旅程。在《水浒传》中,许多人物都经历了起起伏伏的命运,而鲁智深的圆寂则是一种特殊的归宿。圆寂是佛教用语,意味着修行者达到了生命的终点,得到了解脱。对于鲁智深这样一个充满佛性的人物来说,圆寂既是他命运的终结,也是对他一生修行的最好注解。鲁智深在世人看来是破坏戒律清规的存在,但这只是他内心真实想法的体现,遵循良知,率性而为,因而智真长老认为鲁智深有佛性并将修成正果。
作者对鲁智深形象的塑造呈现出二重性,一方面赞扬他勇武仗义的美德,无欲无求,体现宋明理学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浓墨重彩地描述他对佛门戒律清规的践踏,喝酒吃肉、杀人放火,但最终坐化成佛,终成正果。通过鲁智深的形象,作者也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与反思。鲁智深虽然身为和尚,但却经常卷入江湖纷争,这既是他性格使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而他的圆寂,则可能是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无奈与叹息,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
 
 
作者:王润灏 来源:原创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水浒传》中鲁智深的特殊地位
  • 《水浒传》是元末明初编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
  • 09-01
  • 爱情咏叹调
  •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小说家简·奥斯汀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小乡绅班纳特五个待字闺中的千金,主角是二女儿伊丽莎白。她在舞会
  • 08-30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