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清明上河图》与人生百态

发布时间:2024-09-01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清明上河图》与人生百态
《清明上河图》是由宋徽宗时期的宫廷画家张择端所创作的,这幅画作是市井风俗画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并且是“故宫百宝”之首。从审美范畴的角度来看,《清明上河图》无疑属于艺术美的范畴。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社会内涵,展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画中也体现了形式美的要素,如线条的流畅、色彩的搭配以及构图的巧妙等,都使得这幅画在视觉上给人以极大的享受。同时,这幅画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时期开封城市生活的面貌,呈现了市井的、世俗的生活状态,很鲜活、很生动。
从审美的本质来看,《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不仅是北宋都城的繁华景象,更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画中的人物、建筑、船只等元素,都以一种极其自然的方式融入整个画面,展现了一种和谐之美。这种美不仅体现在画面的构图和色彩运用上,更在于它所传达出的那种对生活和时代的记录。《清明上河图》一般被认为是盛世的象征,因为它描绘了汴京的繁华,但同时细细观察这幅画作会发现其中的许多细节,在繁荣的汴京的外表之下,其实隐藏着很多的危机,因此,这幅画不仅是简单地描绘北宋社会风情的风俗画,而且是一幅饱含忧患意识的盛世危言图。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城市商业的发展一来给国家提供了可观的财赋税收,二来也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富国惠民。
《清明上河图》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美,画中所描绘的市井生活、商业活动以及人们的日常交往等,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习俗。同时,其中所蕴含的自然美也是不容忽视的。画中的河流、树木以及远处的山峦等自然元素,都以一种和谐的方式与都市景观相融合,展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画作中有许多画面是描绘当时商业的繁华。宋代的漕运是十分发达的,迎来送往的漕运商船可谓是络绎不绝。从画上我们可以看出,在河上停泊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往来的船只,船上载满了货物,纤夫们忙的不亦乐乎。有的商家在忙着卸货做生意,而有些还在焦急地等待着。而在街市中,更为繁华热闹,是商业圈中最繁华最核心的一部分。商客们来来往往,不停地叫卖着,好生热闹。值得注意的是,在《清明上河图》中,张择端描绘了许多拱桥,粗略地数一数,整幅画中的拱桥有三十二座之多,而且每一座桥上都站满了人,除了很多往来的市民,还有不少贩夫走卒,他们在卖力地吆喝着,一时间堵得桥上水泄不通。诸如此类的画面还有很多,这些都体现出宋王朝城市商业的繁华热闹,这无疑是张择端在这幅写实主义的画作中,刻意描绘、反映的创作重点。但是北宋重文轻武、重商逐利的政策影响之下,国家军备废弛,冗官、冗兵、冗费等情况日益严重,再加上金人政权的日益强大,北宋面临着潜在的却又致命的生存危机。在这幅栩栩如生的写实性宋代市井生活画卷中,忠于现实创作的巨擘画家,在对彼时国际一流大都市——东京汴梁商业繁荣进行精彩描绘之余,又客观、生动地将王朝隐忧,帝国颓势的“征兆”“迹象”不时在画卷上“闪过”“浮现”,令人感慨万千,击节赞叹。例如,在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出,在城门楼里面竟然没有一个士兵站岗,十分的空荡,表现出北宋兵备的废弛,在歌舞升平的太平日子里,人们的防范意识的淡薄和缺失,兵备如此懒散安逸,甚至连虚设的城防也取消了,而前面长满杂草、年久失修的小土墙也没有一点军事防御设施,从画面上看,行人来来往往,人声鼎沸,车水马龙,整个汴京都沉浸在浓厚的商贸气氛中,完全是一座不设防的都城。人们在这种所谓的繁华之中渐渐迷失了军事防范意识,沉醉于安乐之中。北宋的政权危机仅从这城墙的一点出发,就可见一斑。这些都预示着北宋王朝的内部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腐朽与衰败,而人们却沉浸在商贸繁荣的假象中,忽略了这些潜在的危机。这种安于现状、沉溺于安乐的心态,正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写照。生于忧患,意味着在困难和挑战中成长,时刻保持警惕和奋进的心态。而死于安乐,则是指在安逸与享乐中丧失了进取心和危机意识,最终导致衰败和灭亡。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也同样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在《清明上河图》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繁华与危机,更是一个永恒的真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张择端为我们描绘了北宋的太平盛世,但是北宋社会是否是真正的清明太平呢?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描绘了城门前的小乞丐、店铺里的童工以及懒汉等小人物,这就使繁华盛世中夹杂着衰败的气象。画中也展现出了北宋达官贵人与穷苦百姓之间的天壤之别。在《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发达热闹的酒肆青楼,珠帘翠幕,罗绮飘香,他们与歌女嬉戏打闹的欢笑声传遍了街市,各种佳肴应有尽有,笙歌燕舞,醉生梦死,一派繁靡的景象。然而在达官贵人无尽繁华、奢靡生活的背后,仍旧有着许多穷苦的百姓以及无家可归的流民,他们往往身着破旧的衣服,在城市不起眼的角落中卑微地寻找活下去的机会,他们的境遇是一种难言的凄惨。流离失所的人们过着极其痛苦的生活,这是当时阶级的分化与社会的不公造成的,这让人不禁想起杜甫所说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而这样巨大的阶层差异,也为后来的农民起义、阶级矛盾的爆发埋下了隐患,为日后的命运走向埋下了伏笔。同时,画中还描绘了医铺中一位郎中正在给一位妇女带着的孩子看病。在"解"字铺外,听客满门,都是前来算命的儒生,来求解科考仕途等日常的画面。通过简单的几个细节,我们就能够看到了北宋社会人们的人生百态。
张择端通过艺术和写实结合的独特方式,描绘了宋代市井商业的繁华与生活的富庶,但同时也暗含北宋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与生存危机,《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不进则退的意识等将永远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不可忽视的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结束时,他的忧患、他的期待、他的迷茫,尽在其中。画家用整卷的篇幅,把一系列社会危机和痼疾展示了出来。张择端通过“问病”、“问道”、“问命”三个场景,提出了对当时社会的深刻反思。在“问病”场景中,一位深色衣服的男子在“赵太丞家”的屋檐下与两个妇人交谈,可能是位医者,门前的牌匾暗示了社会的疾病和伤害。“问道”则描绘了一人在为另一人指路的情景,似乎在寻求解决之道。而“问命”中,人们围绕着一位老者,仿佛在求解命运之谜。这幅画不仅揭示了北宋时期的繁盛与衰败并存,还体现了张择端作为传统士大夫,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寻找生命真谛的努力。画中暗藏的玄机与伏笔,如惊马闯市、船桥险情等,都是张择端以画为谏,表达他对社会诸多问题的忧虑。文明的运数就像历史的洪流一样,当他们席卷过来的时候,我们只能顺势而为,却难以改变潮水的方向。我们终将接受努力而无果的现实。
然而,《清明上河图》并非全然的悲观与绝望,人生的乐趣在于积极地去“体验”。画作的开始部分,张择端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汴梁城郊,静谧而祥和,这是他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也是对人生乐趣的积极追求。尽管历史洪流难以逆转,但人性的光芒始终未曾陨灭。从美育的角度来看,《清明上河图》不仅是一幅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画作,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于历史、文化和美学的深刻思考。
尽管隔着千年的时差,但我们发现其实人间百味并没有多大的区别,诸多能让人会心一笑的人之冷暖,今天仍在上演。张择端本人也是历史的见证者和受害者。他少年游学汴梁,却因科举停办而无法实现政治抱负,最终成为宫廷画师。但他通过画作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坚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保持自我和清醒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不被他人言语所左右,才不会患得患失,张择端以他的画作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如何变迁,我们都应坚守自己的信念和气节,不被外界所左右,众人皆醉我独醒。
 
作者:王润灏 来源:原创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水浒传》中鲁智深的特殊地位
  • 《水浒传》是元末明初编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
  • 09-01
  • 《清明上河图》与人生百态
  • 《清明上河图》是由宋徽宗时期的宫廷画家张择端所创作的,这幅画作是市井风俗画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并且是“故宫
  • 09-01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