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琴老师的办公室在健翔桥校区3教321,狭小的空间里并排放着6张桌子,她的桌子在最角落里,桌子上满满当当,摆放着电脑以及各种书籍。11月19日晚,华北五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落幕不到一周,她一边低头霹雳啪啦敲着键盘,一边跟学生说话:“开完会了?”“都弄完了,带着大家过来让您表扬下……”“这次成绩还可以,你们选吧,时间地点,请你们吃饭!”
李淑琴今年51岁,中等个头,脸上常挂着亲切的笑容,她是计算机学院教授,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工作小组组长,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主要负责人。2005年博士毕业到我校,近10年里,上课、指导学生科技活动,每天与学生打交道,发生了不少故事,这里择其一二与大家分享。
“不忍看到学生浪费时间”
李淑琴老师带领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开始于2010年,最初,“看到不少学生喜欢玩游戏,不上课,觉得这么浪费时间十分可惜,就想组织孩子们参加一些‘偏软’的编程比赛,可以锻炼他们的编程能力,多练习对他们的学习、就业都有好处。”她认为学生爱玩游戏,除去自身的幼稚和好奇心之外,也是因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难有适合发挥的“场地”。于是那年,她在学校发起和组织开展了仿真机器人足球和机器博弈这两项寓教于乐的科技竞赛活动。结合计算机学院学生特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高对抗性的机器人、棋牌游戏为研究载体,以理论与实际系统构建相结合为原则,调动大学生学习与研究热情,激发大学生创新潜能。
想法虽好,开始并没有多少学生呼应。2010年全国计算机博弈大赛前,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李淑琴发动了所有能发动的人,包括班主任,辅导员等来劝说学生参加,她亲自带着电脑奔波于小营、清河、健翔桥三个校区给学生宣讲、动员,亲自张贴海报。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为感兴趣的同学讲解、辅导竞赛知识,学生走马灯似地出入李老师办公室。最终全校只有10名学生参加,9名研究生,1名本科生。“2010年取得了一个亚军,2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这给了我们很大鼓舞。”之后,她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在各种各样的赛场上,李老师和同学们共同经历各种难题和突发状况,在每一个“拦路虎”和强大的对手面前,在紧张的氛围和压力面前,集思广益,克服困难,将团队的力量和个人的智慧完美融合。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至2014间,李老师带领团队参加过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全国中国机器人大赛RoboCup公开赛、全国机器人大赛暨FIRA世界杯机器人中国队选拔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博弈大赛、国际水中机器人公开赛、华北五省机器人大赛等,荣获全国奖项90余项(其中冠、亚、季军20余项),市级奖项10余项。参加竞赛的同学,有的考上了上海交大、西安交大、中央民族大学的研究生,有的进了理想的公司,并取得了出色的成绩。用“成绩斐然”总结这五年所取得的成果,一点也不为过。
艰难的暑假返程
对于每年竞赛,李淑琴老师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和大家探讨解决了一个技术难题,也不是争取到了某个经费支持,她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暑期的返程。“很多竞赛都在暑假,天热,学生集中,如果赶上暑假开学,票特别难买,返程别提多艰难了!”这里记录几件她和学生们艰难返程的故事。
相信大家对2012年京城那场60多年来最强暴雨和洪涝灾害记忆犹新,那场暴雨发生在7月中下旬,北京城区和郊区发生了大面积涝灾,数十人因暴雨而遇难。暴雨发生的时候,李淑琴正带领学生从哈尔滨参加比赛返京,回到北京已是晚上11点多,地铁已经停驶了。李老师站在车站出口,看着漫天滂沱的大雨和地上汩汩的流水很发愁,车很难打,大家都不愿意在这个暴雨的深夜做生意,半天才驶过来的出租车都是满满当当的。虽说学生都是大学生、研究生,但是面对这样的大雨,让他们自己回去实在不放心。因为在她看来,一个学生背后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把他们带出来了,就要保证他们的安全。瓢泼大雨中,她打着车把学生一个个送回小营、健翔桥,看着他们走进校园,她自己才回家,到家的时候已经深夜3点半。
2011年的酷暑让李淑琴和她的学生们也记忆犹新。那年暑假7月,李老师带着学生去牡丹江参加FIRA机器人比赛,由于天气热,主办方又安排住在住宿条件不太好的学生宿舍,再加上几天连轴转,她得了重感冒,发烧头痛病倒在赛场。返程时,由于比赛人多,车票告急,李老师车站赛场往返多次,与主办方交涉数回才买到几张硬坐。返程途中,她发烧头疼的抬不起来,可只那么一个小桌子,几个人都要趴着,连放只胳膊的地方都没有,只能那样昏昏沉沉赶回北京。回来歇了没几天,8月下旬一个人又带着10名学生到兰州参加RoboCup比赛。
儿子的“信任”与无语
每年的论文答辩季都是李淑琴最忙的时候。计算机学院2007级苗鱼说了这样一件事情。她毕业那年,论文要答辩了,老师还在一遍一遍审,一遍一遍看,要求非常严格。“我比较笨,老师不放心,有一次老师为了审我的论文,审到半夜,没法回去了就住到实验楼,我不忍心,想让她住我宿舍,她怕打扰宿舍同学休息就坚持睡到了实验楼办公室里,我和师妹给她拿了点简单的盖被,现在都不记得拿的什么了,反正老师就在办公室将就着躺了会。”第二天当她们又过去的时候,李老师又已经在看论文了。
说到论文,李淑琴对儿子充满了愧疚。儿子本科毕业快答辩的时候,把毕业论文打印好送到妈妈手里:“你帮我看看,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在他眼里,妈妈是教授、硕士导师,指导的论文无数,他想让妈妈帮自己把把关。但是,他太过于“信任”这个妈妈,嘴巴上轻松爽快地说:“好的,没问题,儿子!”忙起来,又把论文的事情抛在脑后,过了好多天论文还是原封不动。儿子都答辩完过了好久,这位妈妈才想起来问论文的事情。结果一问论文只有89分,扣分的原因很戏剧性——第一章没写综述,上来就是论点。面对这个答案,李淑琴老师无语,也无言。作为指导过数以百计论文的教授,如果她当时稍微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并且花几分钟扫一眼儿子的论文,何至于连这么明显的失误都发现不了?
学生成长的“温馨港湾”
学生出去竞赛,李老师不顾家里孩子高考,带着学生奔波于各地;学生买房有困难,李老师尽所能解囊相助给予支持;学生生孩子,李老师买了鸡蛋补品去看望;过中秋节,她不接受学生的礼物,却专程跑到学校爬7层楼(周六日无电梯)来给大家送月饼和水果;学生10月5日结婚,她放弃早已规划好的国庆休假计划,专为等那一天为他庆祝人生典礼……这些都是李淑琴老师和学生真实的故事。她的2007级学生苗鱼发自肺腑地说:“每次见到老师都有说不完的话。即便教师节的时候有可能忘记给老师发短信,母亲节的时候也不会忘给老师发短信。”2009级郭琴琴同学说:“毕业那会,没工作的,她热心为大家推荐工作;没对象的,给我们介绍对象,每次想起李老师,就会觉得很温暖。”毕业多年的研究生一直与老师保持联系,已为人妻、人母、人父的他们,每年还返校聚会,看望老师。学生自发建了QQ群,起名为“温馨港湾”,工作、生活、家庭中有什么烦恼,都愿找老师倾述。一日为师,终身为母。李淑琴带过的学生都说:我们的家不在北京,李老师就是我们的妈妈,“温馨港湾”就是我们的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