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院邹小平老师:真正把学生装在了心中

理学院北京市传感器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邹小平老师是一名优秀的研究生导师。据统计,在其2007届到2014届的20名毕业生中,毕业时每人平均发表了2篇SCI学术论文,SCI收录论文总数达40篇,中国发明专利授权3项,申请软件著作权10项。在10年的研究生培养生涯中,邹老师不仅尽力帮助同学们提高学习和工作能力,还指导同学们为人处事的方法,努力使每一位同学展现并发挥作用。他的研究生赞誉他:“真正把学生装在了心中!”

邹老师为什么能让每名学生在学习期间都有成果?要找到一个准确的答案比较困难。其第一位研究生程进表示,他至少有几样可贵的品质影响了同学们:坚定的信念、善于鼓励学生、真诚关心学生、开放的学术态度、淡泊名利的心态。

2004年从日本回国后,邹老师的研究方向就定为纳米材料与器件。当时学校还没有相关的研究设备和研究条件,实验室从购置最普通的酒精灯和蜡烛开始。为了能让研究生及时开展研究工作,他带着同学们跑化学试剂店购买化学药品和实验仪器,和同学们一起去北京的很多高校和研究所做表征分析实验,尽己所能为每位学生提供研究平台和实验条件。即使是在研究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他也想方设法保证实验,确保每位同学的研究得到充分的保障,让同学们能积累下大量的实验数据,为成果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在他的指导下,有的同学甚至在研一时,就用英文完成了第一篇学术论文。

在开展研究工作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邹老师总是鼓励同学们去尝试,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从不会因为同学们实验做得不成功或者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而批评同学们。他总是这样鼓励同学们:“如果每次结果都和预想的一样,那我们就不用做研究工作了。”因此,同学们总是充满信心地去进行每一次实验。“有时我们感觉实验结果不好的时候,他会纠正同学们认为结果不好或者没有结果的说法,他让我们换个角度看。”他的研究生如此说。“不好的结果在论文的分析中也会起到相应的作用。”在邹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在学术研究上逐渐成熟起来。

自2005年11月开始,为积极探索学术型全日制工学硕士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邹老师带领的纳米材料课题组采用学术讨论会式教学形式,累计召开课题组学术讨论会300余次,每次3到4个课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邹老师对课题组学术讨论有两个要求:一是每个人必须发言,二是不限定发言内容。正是这两个要求让讨论会气氛轻松、内容丰富,保证了长期性,对同学们的学习起到了督促作用。邹老师介绍,有的同学可以一次、两次不讲实验进展或结果,但第三次、第四次的时候该同学可能会自己催促自己做点实验,讲讲实验结果;当同学写论文的时候,第一次可能只是个题目,到第二次的时候可能才写出三句话,第三次的时候可能就写了两段了,不知不觉,文章写得越来越长,并发现需要补充实验,慢慢地,实验补了,文章完善了。同学们表示,在这种学术研讨与交流制度下,通过长期的努力和积累,取得优秀的成绩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纳米材料课题组学术讨论会的开展,特别是所采用的课题组学术讨论会式教学的形式,促使研究生积极阅读纳米材料学科国际前沿文献,努力进行研究探索并将研究成果撰写成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如今,纳米课题组学术讨论会现已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2009年4月和2014年4月,由邹小平老师指导或协助指导的7名研究生,分别获得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由邹小平老师指导的研究生在2011年至2014年连续4年获得“美新杯”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一、二、三等奖,中国区总决赛二、三等奖、优胜奖及特邀展示奖。

邹老师不仅悉心关注学生的学习,在生活上也是真诚地关心每个学生。事过10年,他的第一个研究生程劲同学仍然记得2004年的冬天的温暖。2004年冬是程进同学在北方过的第一个冬天。那时研究生宿舍在小营校区,实验室在健翔桥校区,程进同学经常在寒风中坐公交车在两个校区之间往返。邹老师看到程进同学穿得单薄,记在了心里。有一天,他在实验室递给程进同学一个包裹,说:“里面是两件毛衣,一件厚点,一件薄点,外面等公交比较冷,你来回坐车时加上点。”程进同学特别感动。程进同学读研之前是一名中学老师,非常理解一个老师真心关心学生的那种心情。作为学生,程进同学表示,当时他只能说声“谢谢”,并只有通过更加努力学习和做好研究工作来回报老师的关怀。对其他同学,邹老师的关心也是一样的,同学们有困难只要他察觉到了,他总会给予帮助。

邹老师对同学们的关心还体现在与同学们的心很近。邹老师总是和蔼可亲地面对同学们,每年都会选天气比较好的时候带同学们一起出去放松、缓解学习压力,没有师长的架子。因此,同学们有心里话也总愿意跟邹老师说,就是家长里短,他也会倾听。

邹小平老师曾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二)。在纳米光电器件与材料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2006年获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2010年获校级“三育人先进个人”、2011年荣获校级“优秀共产党员”、2013年获校级“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和“优秀班主任”称号。他如同我校众多默默工作在教书育人第一线的老师一样,勤勤肯肯,尽职尽责,甘当红烛,燃烧自己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真正把学生装在了心中。
时间:2022-12-15 作者:多彩大学生网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关注:
  • 实验室的“搜索引擎” ——通信学院实验老师李振松的故事
  • 维修工许师傅
  • 维修工许师傅
  • 维修这行当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得好、叫得响,那必须得心灵手巧,手脚麻利快。
  • 12-15
  • 晓臣,加油!
  • 学校领导告诉我们,晓臣的残障,属于小儿麻痹后遗症。我们想象过他出现的样子,但当他真的来到我们面前时,还是让我们心头一紧。
  • 12-15
  • 陀螺的梦想
  • 一个茶杯大小的压电陀螺,只有1斤重,却是导弹的“眼睛”,能随时发射讯号,观测导弹的飞行姿态,提高瞄准精度,曾在我国中远程导弹中
  • 12-15
  • 有担当的大个儿
  • 古话说民以食为天,吃饭是天大的事儿。数千名师生吃饭,那更是比天还大的事儿。然而,我们学校四食堂这件天大的事儿,却是由一位名不见
  • 12-13
  • 晓臣念书
  • 晓臣念书
  • 初夏五月,晨光挥洒。小营校区实验楼边的樱花一树烂漫,如锦如霞。下课铃惊走了花枝上的几只蝴蝶,潮水般的人群涌到了实验楼前的台阶上
  • 12-13
  • 国际论坛幕后的年轻人
  • 国际论坛幕后的年轻人
  • 5月17日,“卓越人才培养与社会贡献力”国际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开启。通过这个平台,有的人收获了成功,有的人赢得了赞誉,也有人找到
  • 12-13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