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沪浙,暑气裹挟着红色历史文化的厚重与新时代青年的鲜活。“知行化海生扶光仰止”实践团的青春足迹,深深镌刻在这红色之城的街巷与场馆间。在这五天中,我们以问卷为桥、以场馆为镜、以初心为旗,在智慧化传承红色文化的调研里,在与历史对话的穿越中,完成了这场跨越百年的精神接力赛。
实践首日,外滩的晨曦刚漫过老街坊的雕梁画栋,成员们便背着问卷穿梭于晨雾与人群中。原以为会处处碰壁,却意外开启了一场场温暖的“城市对话”:虽然有行人步履匆匆,来不及做这份调查问卷,但上海市民们仍为我们留下来宝贵的意见和看法,有的人甚至即使有事在身仍抽出部分时间。夜色渐浓时,我们望着霓虹闪烁的黄浦江,有成员感慨到,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调研的数据,更是上海这座城市对待客人的温情,对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视。
次日,有的成员走进了上海交大与华东师大的校园,梧桐树荫下,问卷又递出又收回,虽有有被婉拒的窘迫,也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地铁上学长挥笔帮助的一笑,让我们真切读懂“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深意。那些藏在问卷里的善意与帮助,和着盛夏里的凉风,吹散了疲惫,坚定了我们进行本次社会实践的初心与信念。
第三日,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了始建于1915年的位于上海老成都北路辅德里625号的红色圣地——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青砖黛瓦写的尽建筑风格的古韵,写不尽中国共产党百年间的辉煌历程。“七个第一次”在史料中徐徐展开,四行仓库弹痕累累的西山墙墙体无声诉说着“八百壮士”的铁血忠魂。我们就在这读懂了历史与现实的交汇,读懂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历经百年沧桑以何传承。
第四日,实践团暂别上海,前往浙江嘉兴南湖——中国共产党红色巨轮百年征程的启航之地。登上湖心岛,登上烟雨楼,放眼远眺,湖光粼粼,林霏翳翳,红船荡开碧波,百年前那群平均年龄28岁的先驱好像正在烟雨朦胧中擘画中国未来。走进南湖革命纪念馆,无论是看到鸦片战争时的时局图,还是看到在历史长河中漂流过的上百个冲锋号,成员们都有类似感慨:“我们新时代青年确实从未经历过陈先生的箪食瓢饮、志存救亡,也从未经历过革命先辈的闻号冲锋、浴血奋战,但或许每当看到红船,看到冲锋号,我们心中的红色基因就会响应,激励着我辈青年接过前辈的接力棒,谱写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彩彻区明。”
最后一天,我们在国歌纪念馆的旋律中结束本次实践的征程。聂耳的音符、田汉的词句琴瑟和鸣,抗日救亡的传单、延安窑洞的灯火交相辉映,让“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呐喊扣响心灵之门。尾厅,宪法墙以光为墨,镌刻《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国家之声的史诗。仰头,穹顶的辉光亮如明镜,映出我们庄严肃穆的倒影。缓步走出,满腔敬重,胸腔中好似仍回荡中华民族崛起的强音。本次实践最后一站,我们走进兴业路76号——中共一大会址,雕塑前,13位代表的坚毅神情透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绝。一件件文物如星火点点,照亮了中国共产党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精神苍穹。
五日时光飞逝,从外滩的问卷调研到南湖的红船寻根,从四行仓库的英烈缅怀到一大会址的初心叩问,本次社会实践不仅让我们记录下市民对红色文化智慧化传播的期待,更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淬炼了青春信仰。碧血浩气千秋,几馆青灯万载。五天内所参观的几处馆展、遗址,浓缩了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程,激励着吾辈青年当以史为鉴,踏时代巨浪向前,让青春在强国建设的浪潮中,激荡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澎湃浪涛。
通讯员:尹相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