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探罕见病实况,点亮关怀微光”——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为‘罕’呐喊,爱不罕见”实践团暑期实践总结

    发布时间:2025-09-12 阅读: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为‘罕’呐喊,爱不罕见”实践团
  
  当前,罕见病防治面临多重社会挑战:全球已知罕见病超7000种,我国患者规模预计超2000万人,普遍面临诊断难、治疗药物稀缺且费用高昂、医保保障待完善等问题。公众对罕见病认知不足,存在误解与歧视,基层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进一步加剧患者困境,成为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与社会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强调要健全医保经办机制,探索建立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等,为罕见病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本次实践活动于2025年7月4日至8月23日期间开展,历时20天。在医药学院团委老师孟凡清的帮助与指导下,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为‘罕’呐喊,爱不罕见”实践团,立足“健康中国”战略,以“医院调研+社区宣讲+线上宣传”模式开展罕见病相关实践,旨在通过实地调研与科普宣传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探索罕见病诊疗现状并提升公众认知水平。
  图一:团队成员拍摄于中国海洋大学
  (一)医院调研:深耕一线摸实情,诊疗需求“零距离”探底
  据对陕西省商洛市高新医院、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人民医院、山东省聊城市脑科医院、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泉林中心卫生院的调研结果,罕见病诊疗呈现出明显的层级差异与资源分布不均的特点。
  实践团队通过医院调研,收集罕见病诊疗的一手资料,了解当前医疗系统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调研显示,罕见病诊疗呈现明显层级差异;医保虽覆盖部分罕见病,但仍存在报销限额、异地备案繁琐等问题。实践团队建议,社会层面需构建“认知—支持—保障”体系,强化科普宣传、完善医疗转诊机制与医保政策;高校应发挥专业优势,搭建实践平台助力罕见病防治研究。
  图二:团队成员“点对点”进行专家访谈
  (二)社区宣讲:直面群众传知识,健康服务“面对面”落地
  通过对上海市徐汇区天平街道宝宝乐教育活动中心、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大佛寺街道龙塘镇社区、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李村镇葛拐村、重庆市铜梁区旧县街道四地社区居民的深入调研,实践团队发现基层群众对罕见病的认知水平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在各场宣讲活动中,参与者都展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兴趣,基层医务工作者也表现出高度的参与热情。现场观察发现,不少听众能够准确列举出多种罕见病的名称及其临床特征,一些育龄家长更是主动咨询遗传相关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多个社区的居民不仅踊跃索取宣传材料,还纷纷表示愿意成为科普知识的二次传播者,在亲友邻里间分享所学知识。
  通过社区宣讲,实践团向公众普及罕见病知识,提升社会认知水平与同理心,结合医药专业背景,为罕见病防治与关怀工作提出建设性建议。
  图三:团队成员在家乡所在地进行罕见病科普宣讲
  (三)线上科普:多端联动扩声量,科学传播“屏对屏”触达
  实践团队在完成线下调研与宣讲的同时,积极拓展线上宣传渠道,构建了覆盖抖音、小红书、视频号、公众号的"四位一体"新媒体传播矩阵。
  团队成员分工协作,累计发布5篇公众号推文;结合药学专业背景与新媒体“时效性强、参与度高”特点,制作了四期罕见病科普视频及配套海报,聚焦成骨不全症("瓷娃娃病")、渐冻症(ALS)、血友病、白化病四种典型罕见病,采用"动画解说+真实案例"的形式;以"症状表现—发病机制—社会关怀"为主线,累计播放量突破2万,其中,《成骨不全病科普》单条视频播放量达9000+。平台评论、点赞收藏及后台私信持续攀升,实现了"线下实践+线上传播"的双轨联动。线上传播在打破地域壁垒、均衡信息触达方面的显著价值。
  图四:团队制作罕见病科普海报展示
  我组成员团结合作,线上共同完成了调研地点的信息采集,针对各个调研地点设计对应的访谈问卷,线下对山东、陕西两省4所医院罕见病诊疗情况进行调研,在上海市、重庆市、山东省、四川省的4处社区和机构展开科普宣讲,拍摄四十余张记录照片,制作4个罕见病科普视频和4期罕见病科普海报,采访4位专家,发放并回收问卷97份,同步搭建抖音、小红书等“四位一体”新媒体矩阵,发布科普内容累计播放量超2万,覆盖15个省份,为医疗资源匮乏地区提供有效信息支持。
  此次实践为推动罕见病防治工作提供了大学生视角的参考,增强成员对社会现实的理解与责任感,彰显了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子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罕见病关怀不是少数人的责任,而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作为医药相关专业的学生,我们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持续关注罕见病群体,用知识与行动为“让罕见被看见”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总结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