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海洋大学全体师生的重要回信精神,2025年暑期,海洋生命学院组建“红色基因砺初心,蓝色梦想筑新程”实践团,19名教师党员和205名本、硕、博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奔赴全国12个省、自治区的20余个市县,开展了一场贯穿“红色传承、教育筑梦、乡村振兴、蓝色经济”四大板块的多元实践之旅。
红色铸魂:在历史现场汲取信仰力量
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为契机,抗战精神小队分赴多地革命纪念馆,开展沉浸式学习。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电子沙盘动态展示1931–1937年国土沦陷过程,配合《松花江上》的悲怆旋律,令队员们深切感受到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展柜中一枚布满7个弹孔的29军钢盔、南京审判谷寿夫的判决书复制件,无声诉说着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抗美援朝精神小队则前往云南陆军讲武堂和黑龙江牡丹江烈士陵园。在讲武堂,队员们观看了志愿军战士高喊“保卫家园”冲锋的纪录片片段,许多观众肃立致敬;在崇英烈士陵园,他们聆听守园人讲述先烈事迹,并在纪念碑前庄严纪念。
教育筑梦:从海洋科普到民俗美育

生物科普小队走进社区与中小学,推出“盘中海洋探秘”课程,通过本土污染案例和生物辨识互动,使95%的参与学生能准确识别5种以上海洋生物,并承诺减少塑料使用,切实传递海洋环保理念。美育小队深入青岛民俗文化博物馆,不再局限于文献查找,而是通过实地记录建筑美学、手工艺民俗和神话传说,用自己的眼睛发现民俗之美,最终形成一份详实的民俗美育调研报告。
乡村振兴:数字村史与科技助农

村史调研小队奔赴山东、河南、广东等多地,开展数字化家谱整理与口述史采集。在昌邑小南孟村,队员研读刘氏族谱、探访家庙;在焦作抄平陵村,追溯元朝将军后裔所形成的“抄姓”村落源流;在中山翠亨村,挖掘陶塑瓦脊、“九大簋宴席”等传统民俗的文化内涵。企业赋能小队探访拖洛阳柴油机有限公司,了解其如何通过智能生产线制造农用柴油机,并通过技术培训、设备捐赠等方式助力农业机械化,真正“将动力送到田间地头”。
蓝色赋能:向海图强,产业创新

在山东烟台福山区,实践队走进黄渤海新区产业文化中心与八角湾海洋经济创新区。通过互动沙盘和大数据屏幕,队员们了解到该区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达1130.3亿元,涵盖海洋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多产业集群,亲身感受“海洋强国”战略下的烟台担当。盐城分队“蔚蓝丰帆”小队则前往大丰区,在江苏明月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地调研海藻产业链,体验从海藻提取钠到应用于食品、美妆、医药的全过程;在黄海野鹿荡生态保护区,聆听马连义老人十余年如一日改良盐碱滩的事迹,体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实践。
基层治理:从社区服务到红色物业

另一支基层治理小队分散于青海、淄博、湖南、重庆等7个省市,参与交通执法、社区服务、环卫体验、红色物业调研等实实在在的工作。队员侯钰在青海大通县交通运输局实践后感慨:“只有真正走进基层,才能理解国家治理的微观运行与人民的真实需求。”
结语:知中国,服务中国
十年来,海洋生命学院持续深化“红色铸魂+蓝色赋能”双线实践的育人模式,引导学生在走进历史、深入乡村、服务产业的过程中,实现“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的信念升华。他们用专业所学回应时代命题,用踏实行动书写青年担当——这既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也是一次深刻的“专业实践”,更是一份献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