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计量学子深耕智慧农业,以科技之笔绘乡村振兴图

    发布时间:2025-08-18 阅读:
    来源:中国计量大学“青禾智兴”团队
         2025年的盛夏,滚滚热浪也遮拦不住中国计量大学校园里涌动着的实践热潮。学校积极响应“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号召,精心策划“双百双进”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的重要新思想的深入践行,也是为学子们搭建的“走出课本、脚踩大地”的成长平台。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与社会需求对接,在真实场景中厚植家国情怀。各团队带着专业知识与热忱,奔赴城乡角落。其中生命科学学院的“青禾智兴”团队,以“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为本次实践的核心主题,展开了一场智慧农业探索之旅。
  为何将目光投向智慧农业?“青禾智兴”团队心里有着清晰的答案: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石,而农业现代化正是产业兴旺的“引擎”——它能让土地多产、让农户增收,更能打破传统农业“看天吃饭”的局限。团队在吕晨泽老师的指导下,锚定“科技支撑农业”的目标,计划通过实地体验智慧大棚技术、探索传感器在农业中的应用,把书本里的“理论模型”变成田埂上的“实用办法”,为乡村农业发展添把力。
  团队将实践地点选在了杭州钱塘蔬菜共富农场。这是一座与中国计量大学合作共建的农业基地,集现代农业科技与数字化管理于一体,还部署着学校徐沛团队研发的PlantRing植物检测系统,称得上是“智慧农业的缩影”。团队成员跟着指导老师和学姐走进基地的智慧大棚,通风与灌溉系统有条不紊地运作着,一排排番茄苗长势正好,每株番茄茎上都“戴”着小巧的“手环”——PlantRing新型传感器。
 图1 PlantRing实物图 池沂摄
 作为该PlantRing传感器相关论文的第一作者,吕老师熟稔地为团队成员讲解它的科技原理。传感器缠绕在茎部,能实时捕捉茎直径的细微变化,再把这些变化转化为植物的生理信号并上传至云端,为观测者实时提供精确数据,帮助制定并反馈精准的灌溉策略。
图2 吕晨泽老师正在为同学们讲解 邵子源摄
  很快,团队分工行动起来。在研究生学姐的带领下,大家学着给番茄苗“戴手环”、调试数据传输设备。大棚里的番茄按科学方法分组,浇灌不同浓度含钾、磷的营养液,探究这些元素对于植物生长的影响。
  以往做这类实验,得靠人天天记录、测量,既耗时间又容易出错。但有了PlantRing传感器的助力后,番茄茎的直径变化数据会实时上传到云端,成员们使用自己的设备登录专属网站就能下载数据,每株番茄的“生长日志”清晰明了。除了“依仗科技”,大家也没落下手动观察:蹲在番茄株旁看叶片有没有黄斑、根部是否发紫,数开花的数量,还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茎的上下部直径——微观数据加宏观观察,才能让实验结果更扎实。
  数周的实践里,成员们每天钻进大棚:按计划给番茄浇营养液、查看数据、记录生长细节,汗水浸湿衣衫是常事,但看着番茄从开花到挂果,心里满是期待。实践尾声,团队摘番茄、盲测品鉴。大家把不同组的番茄分开,从甜度、果香、果肉细腻度三方面打分,最后一致发现:经过传感器“精准反馈灌溉”的那组番茄,甜度明显更高,口感也更清甜。这既嘉奖了付出汗水的每个人,也让成员们直观地感受到了智慧农业的魅力。
  实践之余,团队还去了农场的另一处大棚帮忙:采摘四季豆,再按不同基因型分组装袋、摊开晾晒。这些豆子后续要做表型检测,为筛选优质品种做准备。干活时队长不禁感慨:“以前觉得农业就是‘种地’,现在才懂,科技能让种地变得这么‘讲究’,PlantRing这样的技术真能帮上农户大忙。”
图3 同学们正在采菜豆 邵子源摄
  当最后一批番茄被摘下,“青禾智兴”团队的暑期实践也画上了句号。回望这段日子,成员们心里有了更真切的感受:比起传统农业,智慧农业不止是“效率提升”,更是“思路革新”——它让农业从“凭经验”变成“靠数据”,从“粗放管理”走向“精准照料”。
  通过本次实践,团队期望让更多人知道农业现代化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它就在这些传感器里、在智慧大棚里,是乡村振兴的硬支撑。他们更希望,这次实践能像一粒种子:既在自己心里扎下“科技服务乡村”的根,也能带动更多青年关注农业、走进乡村,用所学知识让土地焕发新活力——毕竟,乡村振兴的画卷正等着一代代青年用实干与创新,一笔笔绘得更加鲜亮。
实践总结推荐
  • 推普为钥,解锁乡村振兴的乡土密码
  • 戏扬中国志愿服务队作为国家推普重点团队之一,于肇庆莲花镇开展推普行动。团队以普通话为桥梁,打通产业信息壁垒,传承红色文化
  • 2025-08-17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