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千年古都洛阳,承载着十三朝兴衰的厚重历史。7月27日至8月1日,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循迹龙门”社会实践队深入洛阳,深入探访隋唐洛阳城遗址、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定鼎门遗址博物馆、龙门石窟四大文化地标。队员们以脚步丈量历史,用眼睛观察创新,用心感受守护,在实地调研中探寻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的“新生密码”,见证古老遗产与现代生活的深度交融,感受多方力量协同守护文明根脉的生动实践。
隋唐洛阳城遗址:触摸历史的空间肌理 置身于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明堂与天堂的复原基址无声诉说着武周气象。队员们抚摸着巨大柱础冰冷的石面,思绪穿梭千年,想象着昔日“万象神宫”沟通天人的恢弘气象。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几位队员尝试用工具测量柱础间距,对照文献资料理解古代建筑尺度中蕴含的宇宙观念。这具象的触摸与测量,让古籍中抽象的“天人合一”理念,在队员们心中有了可感的轮廓。遗址公园“原址保护+模拟展示”的模式,既守住了历史的真实,又架设了今人理解过往的桥梁。
图为明堂侧面展示图。许增滢 供图
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童心体验文化脉搏 “请大家伸出手,感受漕船过闸时的水流变化……”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内,一场特殊的文化体验活动正在进行。在社工和志愿者的引导下,一群社区小朋友围在数字展台前。随着提示,孩子们的小手在空中挥动,兴奋地“驾驶”虚拟漕船穿越闸口,体验古代漕运的繁忙与智慧。社工王老师对实践队员说:“我们把艰深的水工知识,转化成孩子们能懂的游戏,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播下文化认同的种子,成为博物馆与社区间的“翻译官”。”这种由博物馆提供平台、社工机构设计内容、志愿者保障实施的协同模式,成功打破了文化传承的“专业壁垒”,让沉睡千年的运河故事,真正流淌进当代生活的日常。
图为社工讲解员向游客普及水工知识。许增滢 供图
龙门石窟:科技守护千年佛光 傍晚的伊水河畔,余晖为卢舍那大佛镀上一层温暖光晕。当实践队员抬头仰望这尊静立千年的佛像时,一支专业测绘团队正手持三维扫描仪,为每一处风化的纹路建立毫米级精度的“数字档案”。“以前修复全凭经验,现在有了数据支撑,连最细微的裂痕都可以清晰看见。”文物修复师向队员展示着屏幕上的石窟立体模型。不远处,奉先寺台阶前,景区管理员正向游客耐心讲解保护规定:“请勿触摸,千年微笑需要我们共同守护。”更令队员们惊喜的是传统工艺的现代“新生”。在景区文创工坊,当手艺人李师傅展示以石窟飞天为灵感的木雕书签时,队员们赞叹不已:“这些文物在设计师的精心包装下,成为了引人注目的文创产品,不仅带动了经济发展,也让更多人知道龙门的故事。”
图为实践队员跟随修复师巡查石窟斑驳的衣纹区域。许增滢 供图
定鼎门遗址:光影重现盛世雄风 在定鼎门遗址博物馆,斑驳的古老城砖在AR技术的加持下“开口说话”。队员们在城墙前举起手机,屏幕里瞬间重现隋唐时期“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巍峨景象。全息投影中,千年之前的皇家仪仗在眼前列队行进,光影流转间,厚重的历史不再静默于黄土之下。一位队员凝视着考古发掘出的巨大柱础遗迹,与数字复原的宏伟宫殿影像重叠呈现,不禁感慨:“以前逛遗址总觉得像隔雾看花,现在借助这些技术,仿佛真的能触摸到盛唐的宫阙。”科技的神奇力量,使高冷的历史遗迹变得可亲可感,让昔日的辉煌在当代观众心中清晰复活。
图为实践结束后队员合影。许增滢 供图
协同之力:多元共筑文明根基 数日的洛阳之行,实践队的足迹从石窟佛龛到运河码头,从盛唐城门到宫殿遗址,在触摸历史脉络的同时,更见证了文化遗产在当代的“新生奇迹”。实践队带回的不仅是调研笔记中的案例与数据,更是对文化传承的深刻体悟:当各方力量同心同向,当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民族复兴筑牢文化根基,为文明永续注入不竭动力。在这场跨越千年的文明接力中,政府的规划引领、专业机构的技术支撑、社区居民的情感投入、企业的市场活力、公众的广泛参与,共同构成了文化传承的“交响乐”。而青年一代的观察、思考与行动,更为这支乐曲注入了澎湃的青春力量。
循迹洛阳遗产,解码文化新生。在全面掌握洛阳遗产保护与活化现状后,实践队针对性地向洛阳文旅工作提出了创新建议:深化“科技+遗产”融合,鼓励科技企业、文保专家和青年创客形成数字文物协统链;推动文创产品与历史故事深度绑定,在文创产品上添加二维码链接,扫码即可收听对应遗产地的千年传说,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设计形成社教模式,招募社区居民、非遗传承人担任“文化翻译官”,联合社工机构开发沉浸式研学课程,将考古现场转化为社区第二课堂;搭建青年参与遗产保护的实践平台,鼓励高校与文物单位合作开展实践创作,力求通过这些举措为文化遗产注入青春活力,拓宽传承传播渠道。(通讯员 沙丛 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