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南农助力社区治理:共享花园+数字平台绘就土桥“共享”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8-17 阅读:
    来源:南京农业大学
         8月4日,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绿邻筑梦"实践团为响应国家"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号召,深入江宁区淳化街道土桥社区,开展为期10天的社区共享花园改造专项行动。团队以"共享花园+数字平台"双轨模式,通过科学调研、协同设计、平台搭建三大阶段,探索青年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创新路径,为提升社区人居环境提供南农方案。

  从“敲门问需”到“精准画像”

  “您觉得现在的广场缺啥?”“想不想和孩子一起种种花?”实践团成员逐户走访鑫源佳苑小区,把问卷变成“聊天清单”。对眼花的老人,他们蹲在石阶上边念边记;对忙碌的上班族,就趁傍晚递上问卷。夜幕降临时,35.7%居民“几乎不踏足广场”的参与困境、39.3%“急需休憩设施”的功能诉求、69.6%“受虫害与杂草困扰”的生态难题,清晰地勾勒出社区的“需求画像”。
  这份画像里,藏着土桥社区的治理密码:作为农村转型社区,它面临老龄化程度高、无物业兜底、居民习惯差异大的三重挑战。“不是缺空间,是缺让大家愿意凑在一起的理由。”社区代表陆老师的话,成了实践团的行动指南。

图为团队成员在中心广场听取居民意见 吴雨轩摄

图为社区居民正在团队成员指引下填写问卷 吴雨轩摄

  双轨破局:数字与花园的“适配性创新”

  团队分为两支小队同步推进。“筑梦”小分队先啃“数字鸿沟”的硬骨头,与中国电信公司工作人员深入商讨“数字乡村”的共建平台后,团队前后奔赴西城社区、科宁社区和栖霞区马群社区,向工作人员请教他们社区内使用的信息化平台的基本功能模块、运行流程以及使用反馈情况等,分析其优缺点,为土桥社区平台的改进提供策略。
  反复琢磨后,针对土桥社区作为农村化社区存在的老龄化程度高、无物业、居民素质参差不齐等现实阻碍,团队拿出适配土桥社区的精准化改造方案:建议结合社区积分机制、电信合作基础等优势,从“适配性改造、熟人社会赋能、资源轻量化整合”三个核心方向入手。如针对“老龄化程度高”的问题,把公众号入口简化为“一键直达”,独立小程序首页只留“报修、议事、积分、园艺”4个大图标,还设置了“语音导航”功能。更有线下“双辅助”机制,在老年活动室、社区超市这些老人常去的场所设置“数字代办点”,安排志愿者帮助老人操作平台,并同步登记纸质台账,让不会用手机的老人也能融入治理圈。

图为团队成员在西城社区向居民推广信息化平台 吉星霖摄

图为团队成员学习科宁社区的平台建设思路 吉星霖摄
  与此同时,“绿邻”小分队正把问卷数据变成花园图纸。基于分析结果,团队以"居民小花园+乘凉社交长廊"为设计思路,将共享、可持续的理念与居民实际需求深度捆绑,打造全龄共治式花园社区。
  在满足居民需求的基础上,团队发现居民对于“亲子园艺活动”呼声很高,同时呼应了共享花园的主题,于是创新设计了园艺区作为居民的园艺课堂。前期以儿童彩绘活动预热,让孩子们在两侧的木椅上画向日葵、小蝴蝶,拉近与居民间的距离;活动正式开展后,居民认养花架中的盆景并挂牌;后续以线上微信交流群的形式,鼓励大家定期晒图、交流养护知识;结合积分奖励制度,谁浇了水、除了虫,都能在平台积上分,这种方式让原本对“共享”犯嘀咕的居民,也慢慢动了心。

图为共享花园改造方案效果图 吴雨轩摄

图为共享花园休闲观影区夜间效果图 吴雨轩摄

  从“方案纸到“同心结”

  经过多轮打磨,当实践团把方案书交给了社区秦副书记时,图纸早已不是冰冷的设计,融入了居民的共同心声和团队的不懈努力,方案的创新性和可行性社区得到了秦副书记的高度认可。如今,共享花园的效果图已贴在社区公告栏,数字化平台的测试版正由老人们“挑毛病”,实践团留下的微信交流群里,已有居民晒出了自家准备捐给花园的花籽。

图为团队向社区副书记汇报共享花园改造方案 李悦
  从问卷上的勾选到图纸上的线条,从数字平台的代码到居民手中的花苗,南农学子用青年智慧证明:社区治理的密码,就藏在“你问我需”的真诚里,在“共建共享”的行动中。“绿邻筑梦”实践团用脚步丈量社区的每一寸需求,用专业设计编织共建共治的网络,以青年热情为土桥社区注入了新活力。

图为团队与社区负责人在党群服务中心前合影 路建摄
实践总结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