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至18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博医知行志愿服务队深入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开展为期六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图为队员们在佛手果文旅生态园调研。潘佳曼 供图
非遗产业调研
7月13日至14日,队员们首站走进潮州特色非遗——实地探访老香黄炮制工坊,随后前往现代化佛手果文旅生态园,考察产业链从种植到加工的全流程。
“每一批老香黄,都要经历‘九蒸九晒’,时间是最好的调味剂。”牌坊街店主一边翻动着坛子里的佛手柑,一边向队员们介绍着老香黄制作的工序。他坦言,尽管工艺讲究、风味独特,但手工作坊产量有限,市场主要依赖游客购买,销售渠道单一且季节性波动大。
走进佛手果文旅生态园,队员们通过调研发现,老香黄传承面临双重课题:既要突破“旅游纪念品”的局限,构建常态化市场运营体系;又要在佛手产业现代化转型中保留手工炮制的“技艺温度”,防止传统工艺失味。青年学子们通过实地探访,对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与产业升级有了更深的思考。
后径小学义教
将中医药文化的种子播撒进乡村孩子的心田,是博医知行队的另一项重要使命。7月15日,服务队化身“小老师”,来到湘桥区意溪镇后径小学,为四至六年级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医药文化启蒙课。面对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们,队员们摒弃了枯燥的理论灌输。他们将深奥的中医五行学说巧妙转化:指着窗外郁郁葱葱的树木讲解“木曰曲直”的生发之性;让孩子们触摸坚固的课桌感受“土爰稼穑”的厚重承载。“红色的食物有番茄,对应的是心脏!”“我知道黄色对应的是脾脏!”同学们兴高采烈地举手回答着课堂问题。
手工实践课上,艾叶、薄荷、丁香等常见中草药成了创作素材。孩子们在队员们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将药材粘贴在画纸上,创作出一幅幅充满童趣的“中药贴画”。悠扬的音乐声中,队员莫同学和彭同学和站在队列前,一招一式地带领学生们练习传统养生功法八段锦。孩子们稚嫩而认真的动作,成为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后径小学校长表示:“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动手动脑和亲身体验中,自然而然地亲近了中医药文化,效果比单纯讲课好得多。”
便民义诊实践
实践活动的最后三天,博医知行队将服务重心转向社区健康惠民。7月16日至18日,服务队联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副主任医师徐嘉辉分别在南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具有浓厚市井气息的南门古夜市设立了便民义诊点。
义诊现场,队员们身着统一队服,热情地为络绎不绝的居民提供推拿、量血压、贴耳穴以及中医“治未病”健康咨询等多项免费服务。考虑到当地居民,尤其是老年群体多习惯使用潮州方言,科普组潮汕籍队员方同学主动承担起翻译和讲解的重任。他用亲切的乡音,耐心地向来往的居民游客解释着贴耳穴的原理和日常保健的注意事项。
短短三天,服务队累计为超过300人次的居民提供了精准的健康服务。除了现场诊疗,队员们还精心准备了500份图文并茂的中医养生知识宣传单和150个定制中药茶饮包,发放给居民,将健康关怀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图为博医知行志愿服务队大合照。李慧欣 供图
在此次实践活动中,博医知行队的青年学子们以脚步丈量乡村,用专业服务社会。他们深入调研非遗发展路径,在小学课堂播撒文化种子,于社区街头践行医者仁心,生动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服务国家战略、投身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有力促进了中医药文化在潮州的传播与扎根,为“百千万工程”增添了青春动能与民生温度。(通讯员 李慧欣 陈明慧 李敏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