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来自浙江万里学院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的暑期实践队,把课堂搬到宁波鄞州南裕小区,用“稚鹤合筑·隅间共生”作题,试图回答:在老龄化与儿童友好城市双重国家战略下,一条20岁的老巷子怎样让银发与稚子同频呼吸,并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宁波解法”。

01 走进南裕:20年小区的“三缺”困境
南裕小区,2004年建成,9.3万㎡、792户,地段好、配套齐,却也像大多数老旧小区一样——
· 路被“断头”,老人推婴儿车得绕一大圈;
· 公区只有健身器材和一片绿,互不打扰也互不相干;
· 老人晒太阳、孩子骑小车,各玩各的,零交集。
02 调研:把社区当“病人”,先做全身体检
团队用“四维CT”扫了一遍——
· 问卷:老人卷、儿童卷,各200份,问习惯、问痛点、问是否愿意一起玩;
· 深访:跟“带娃老人”和“被带儿童”围炉夜话,收集“要是这里能……就好了”;
· 行为注记:早晚高峰做“热力图”,发现8点幼儿园门口堵成停车场,18点绿地又成了停车场;
· 需求翻译:把马斯洛金字塔搬到社区——老人要“被看见”,孩子要“能撒野”,现状却只满足“能坐下”。
金句速记
“一把藤椅、一座滑梯,不该是楚河汉界,而应是聊天开场白。”
“设计不是填满空角,而是缝补代际裂缝。”
03 解题:把“分居”变“共生”的三板斧
面对锈迹斑斑的器材和被私家车蚕食的绿地,团队给出“空间重构×功能复合×智慧服务”的混合打法——
- 空间重构:
- “鹤径”慢行环:打通断头路,加无障碍坡,幼儿园、绿地、日照中心一线牵;
- “稚趣盒”变形金刚:白天是儿童攀岩块,晚上秒变老人棋牌桌,一椅两用。
- 功能激活:
- “记忆工坊”:祖孙一起缝宁波红帮旗袍盘扣,让非遗成为社交货币;
- “潮汐广场”:早晨打太极,下午绘本角,晚上广场舞,一块场地24小时轮转。
- 智慧加持:
- “一键呼”看护:儿童腕表+老人手环,电子围栏越界就报警;
- “代际积分”APP:一起种花、一起上课攒积分,换家政、换电影票。
04 图景:当银发与童声同在一帧
三大“小场景”撑起“大愿景”——
· 隅间茶话:废弃凉亭改造成“两代茶桌”,一边是老宁波盖碗茶,一边是儿童涂鸦墙;
· 稚鹤学堂:架空层变身共学空间,方言故事会、竹编小课堂轮番上演;
· 时光廊桥:沿河绿道挂老照片、装互动桩,走两步就能“穿越”回1990,再“跳房子”回到2024。
未来,这里不再只是“老小区”,而是——
代际磁力场、城市微更新样板间、全龄幸福栖息地。
05 尾声:改造不是句号,而是对话的冒号
当爷爷的蒲扇为奔跑的孙女送去一缕风,当孙女的水彩画记录下爷爷的青春,社区才真正完成更新。
“稚鹤合筑”是一次设计实验,更是一封写给城市的情书:
愿每一条老街都能听见银发智慧与孩童笑声的合奏。
浙江万里学院
作者:马天鸣 熊苏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