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发扬总书记复信北京交通大学肯尼亚留学生及校友代表“回信精神”,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展现交大学子风采,2025年7月,我们怀揣“解码铁路脉络,聆听丝路铃音”的初心,奔赴山西、甘肃、河南等多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想用青年的脚步,丈量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探寻丝绸之路的文化密码。
以北京铁道博物馆为起点,北京交通大学“丝路铁韵,馆探流年”实践团踏上了一场横跨山河的溯源之旅。青年学子以钢轨为弦,以馆藏为谱,在14天行程中串联京津冀、三晋、中原、陇原、云滇五大文化区,用脚步丈量交通强国与丝路精神的千年共鸣。
(实践团在北京铁道博物馆启程)
7月28日,K7807次列车穿行吕梁山脉。实践团在摇晃的车厢里展开“煤炭与钢轨的世纪对话”宣讲:“山西铁路年运煤超10亿吨,大秦线每开出一列重载列车,就点亮半个中国的万家灯火!”手持煤块标本的讲解引发乘客共鸣,一位退休铁路职工感慨道:“七十年代运煤靠人挑马驮,现在有了这些铁路线,我们想运到哪就能运到哪,可方便了!”成员们过硬的专业知识得到了乘客们的连连称赞。他们殷切嘱托实践团成员,要传承山西煤炭精神,肩负起时代使命、贡献青年力量。在欢快的氛围中,列车缓缓到站,我们与乘客们的交谈步入尾声。通过此次宣讲,我们懂得了每吨煤背后的民生温度,认识到交通人的使命,就是让钢轨传递希望。
(实践团团长在宣讲现场)
次日,探寻的足迹来到了太原博物馆。步入博物馆冷光走廊,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博物馆展厅如史书,从史前陶器到晋侯鸟尊,从北齐壁画至明清晋商匾额。而让“书页”翻动的,是小讲解员的声音。稚气未脱的少年用童声演绎晋商驼铃:“常家商队从武夷山贩茶到恰克图,这条万里茶道比丝绸之路晚千年,却见证同样的商贸精神!”团队成员们深受触动:“当铁路网取代驼队脚印,互联互通的基因从未改变。”思政实践的真谛或许就是:在青铜器冷硬线条中触摸文明的温度,在少年的纯粹热爱里看见信仰的力量。
(团队成员在太原博物馆与小讲解员合影)
为了继续探寻丝绸之路的文化痕迹,我们跟随丝绸之路上的关键节点,相继寻访了甘肃博物馆、河南博物馆和云南民族博物馆。“当队员在云南馆触摸茶马古道的马蹄铁,河南馆的商周青铜马具纹路竟在指尖重合,”队长在调研笔记中写道:“丝路原来从来不是一条单行路,而是所有向光而行的足迹总和。从驼铃到汽笛,从马蹄铁到钢轨,‘铁韵’的本质,永远是文明众行的和声。”
(实践团探寻丝绸之路途中)
从山西煤海到丝路明珠,实践团历时14天的探寻,绘制出一幅铁路与文明交融的时空画卷。90亿吨煤炭的奔涌,见证着“交通强国”战略的落地;博物馆里的文物对话,诉说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实践。正如实践团指导老师所言:“当复兴号穿越河西走廊,当智能调度系统优化着‘西煤东运',新时代的丝路精神正在铁轨上续写新的传奇。”
(团队成员在博物馆前合影)
交大人正以青春脚步丈量山河,用专业智慧传承文明,为共建“一带一路”注入青春动能。钢铁的轨迹贯通过去与未来,车轮的奔涌奏响团结与共生的和声。新丝路的光辉,正由新时代的筑路人——重新丈量!
(北京交通大学:“丝路铁韵,馆探流年”暑期社会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