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准备陶泥
陈晓悦老师首先从准备陶泥讲起。她从存放区取出湿润的团状陶土,双手来回揉搓,将小份团状陶土分发给大家。首先就是“醒泥”,像是给陶泥“松筋骨”,这样后续才不会裂。陈晓悦老师细心地告诉我们揉泥的方式:可以采取“菊花揉”或者“羊角揉”,揉捏至陶泥松软合适。小队成员和小朋友们都好奇地学着,模仿着陈老师的手法,感受陶泥的变化。



02塑形创作
老师讲解显真功 接着进入关键的塑形环节,陈老师以做杯子为例,首先将陶泥揉搓成圆柱体,并且使底部趋于平整。“接下来一只手护住,另一只手沾蘸水,水可以增加陶泥湿度,减少塑形时的阻力并避免干裂,然后从圆柱体顶端中心位置开始,用拇指逐步向内按压、拓展,让内壁变得光滑,当然底部留厚点才稳。”陈晓悦老师边讲解边演示。大胆实践显创意小队成员和小朋友们围在工作台大胆创作,有人做精致小巧的茶杯,有人做奇思妙想的茶壶。数名老师穿梭指导,“裂了的地方就加点水修补”,在各位老师的帮助下,一个个满是心意的雏形冒了出来,虽说“奇形怪状”,却藏着大家的创意。


03装饰修整
完成初步的塑形,就要进行装饰和修整了。陈老师拿出木制刻刀和模具,“可以用刻刀刻出简单纹饰,比如弧线、平行线,也能发挥创意画图案,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模具刻出图案。”我们跟着用刻刀轻划,写下“陶出东方”这四个字,给彩陶添上独特印记;小朋友虽然笔触稚嫩,却满是童真。传承不只是复刻,大家的创意也是彩陶文化的新活力。


04结语
大家看着自己彩陶课的成果,成就感满满。这次手工实践,我们不仅学会了宜昌彩陶的制作过程,更在传承人陈晓悦老师的教导下,懂得了彩陶传承的意义。它不是冰冷的技巧复刻,而是一代代人用双手传递的热爱,是传统与现代在陶泥里的奇妙碰撞。团队彩陶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