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酿酒师开始“作画”,贺兰山下的美贺酒庄正以风土为颜料
在贺兰山亘古的凝视下,一粒粒葡萄正经历着从果实到玉液的蜕变。2025年夏,我们深入这片中国葡萄酒的明星产区,在美贺庄园完成了一次对“酿造匠心”的深度解码。这不仅是一次课堂之外的实践,更是一场颠覆认知的体验:我们触摸了诠释风土的砂石土壤,品读了橡木桶陈酿的时光密码,最终在一杯澄澈的酒液中,尝到了中国葡萄酒自信而醇厚的未来。
抵达美贺庄园时,贺兰山如黛的轮廓横亘天际,酒庄便坐落在山脚下的冲积扇地带。脚下的砂石土壤颗粒分明,在盛夏的强光下泛着浅褐色的光泽,干燥的空气里夹杂着葡萄藤与泥土的清新气息。与传统酒庄的复古风格不同,美贺庄园的建筑充满现代主义质感:白色的主体建筑线条利落,墙面镶嵌着大幅落地玻璃,将贺兰山景与园内的雕塑群巧妙“框”入其中;酒庄内部兼具生产功能与艺术展厅属性,走廊两侧悬挂着与葡萄酒相关的画作,中庭摆放着以葡萄藤为灵感的金属雕塑,“倾心酿造,艺术之品”的品牌理念,通过每一处空间设计自然传递给来访者,让人在踏入酒庄的瞬间,便感受到“自然与艺术共生”的独特氛围。
作为本次调研的核心环节,我们在酒庄技术总监的带领下,开启了从葡萄园到酿造车间的专业探秘。走进葡萄园,赤霞珠、马瑟兰、霞多丽等品种的葡萄藤整齐排列,行距与株距严格保持在1.5米×0.8米的标准,葡萄藤均采用“厂字型”树形修剪,枝干向两侧延展,确保每串葡萄都能均匀接收光照。田间铺设的滴灌管道沿根系分布,技术总监介绍,这是为了在干旱少雨的产区实现精准补水,同时避免土壤板结。此时正值葡萄转色期,赤霞珠果实已从青绿色渐变为深紫色,表皮覆盖着细密的白霜,马瑟兰则呈现出迷人的紫红色,饱满的果粒透着成熟的质感。
随后,我们进入酿造车间,从源头见证葡萄酒的诞生过程。在粒选台前,几位工人正逐串筛选葡萄,剔除未成熟、受病虫害的果实,“手工粒选虽耗时,但能最大程度保证原料品质”,技术总监解释道。车间内,数十个不锈钢发酵罐整齐排列,罐身标注着品种、采摘日期与发酵温度,“赤霞珠发酵温度控制在26-28℃,马瑟兰稍低,保持在24-25℃,不同品种分罐发酵,才能保留各自的风味特色”。最让学子们驻足的是橡木桶陈酿车间,数百个法国橡木桶堆叠至屋顶,空气中弥漫着香草、烤面包与葡萄酒融合的复杂香气。技术总监介绍,酒庄选用的橡木桶新旧比例为1:2,新桶赋予葡萄酒更多单宁与香气层次,旧桶则让酒体更稳定,不同酒款的陈酿时间从6个月到18个月不等,“我们坚持限量生产,每年仅酿造2万瓶左右,只为追求每一瓶酒的极致品质”。
在品鉴环节,团队重点品鉴了美贺庄园甄酿干红与马瑟兰干红两款酒。甄酿干红呈深邃的宝石红色,倒入杯中后,率先释放出黑醋栗、黑樱桃等一类香气,摇晃杯体后,橡木桶带来的香草、丁香等二类香气逐渐显现;入口酒体中等,单宁细腻如丝,酸度清爽平衡,余味中带着淡淡的巧克力气息。而马瑟兰干红则展现出更鲜明的品种特色,紫红色的酒液中,紫罗兰与黑色莓果的香气扑面而来,入口酒体饱满,单宁柔和却富有结构感,余味悠长,完美呈现了贺兰山东麓风土对马瑟兰品种的塑造。
调研期间,我们与与美贺庄园首席酿酒师展开深度交流。当被问及“美贺如何理解并表达贺兰山东麓风土”时,总酿指着窗外的贺兰山说:“这里的砂石土壤透气好、矿物质丰富,干燥少雨的气候让葡萄积累了高浓度的风味物质,昼夜温差大则保留了足够的酸度。我们做的不是‘复制’国际流行风格,而是通过精准的种植管理和酿造工艺,让葡萄酒‘说出’这里的风土——比如我们的赤霞珠,会特意保留一丝矿物质感,那就是贺兰山的味道。”针对今年的气候影响,总酿坦言,年初的倒春寒让部分葡萄芽受冻,但夏季充足的光照弥补了这一损失,今年的葡萄成熟度高,风味会更浓郁。“酿酒不是照搬公式,要学会‘倾听’葡萄的声音”。
此次美贺之行,让我们对中国葡萄酒有了全新认知。“以前在课堂上,‘风土’‘陈酿’只是书本上的概念,现在站在葡萄园里,触摸着砂石土壤,闻着橡木桶的香气,才真正明白这些词汇的重量”,我们感慨道。我们同行的队员表示:过去总觉得进口葡萄酒“更高端”,但此次品鉴的美贺葡萄酒,无论香气复杂度还是口感平衡度,都不输国际知名酒庄,这让他们对中国葡萄酒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贺兰山东麓的精品酒庄正在崛起,未来我们要做的,是把中国风土酿出的好酒,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随着贺兰山东麓产区逐渐成为世界葡萄酒界的“新星”,美贺庄园这样兼具匠心与艺术感的精品酒庄,正成为中国葡萄酒走向世界的重要名片。此次美贺庄园的探访虽已落幕,但我们对中国葡萄酒的探索与热爱,才刚刚启程。未来,他们将带着此次实践的收获,在专业领域继续深耕,为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