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青春的对话——探寻昆曲的现代魅力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雅韵染九洲,文脉灌云川”实践团队于2025年7月至8月在苏州开展非遗昆曲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走访、观摩演出、深度访谈等形式,探寻昆曲这一“百戏之祖”的当代传承路径,思考青年一代在非遗保护中的责任与作为。实践团队来到苏州,走访了昆曲百戏戏曲博物馆,欣赏了昆曲表演,也与非遗传承人、青年演员、戏曲爱好者对话,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挑战。
一、博物馆里的“时光褶皱”:昆曲的历史回响
实践组来到昆曲百戏戏曲博物馆。这座坐落于古城区的宅院,白墙黛瓦间藏着六百年的昆曲记忆。博物馆研究员热情接待了实践团队,在参观和对话采访中,实践队员了解到,昆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历史和深远影响,被称为“百戏之师”。它起源于昆山,因声腔婉转细腻、贴近百姓生活而广受欢迎。昆曲对许多地方戏曲,如河北梆子、川剧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曲牌和剧目常被借鉴并融合地方特色。
团队成员注意到,展柜中陈列的不仅有戏服、道具,还有大量手抄曲谱。接待员指着一本泛黄的抄本说:“这些曲谱大多是老艺人用‘工尺谱’记录的,没有现代音符,却承载着最原始的唱腔韵味。”他还现场为我们哼唱了一段,声音婉转悠扬,带着吴侬软语的温润,“昆曲的‘水磨腔’讲究‘一字数息’,一个字能拖十几拍,这种细腻是现代录音难以完全保留的。”
然而,昆曲传承面临挑战,因其学习难度高、需要长期训练,公众了解多停留在表面。为推动传承,昆山设立了“小坤班”培养青少年兴趣,并在百戏博物馆开展公益演出、手作活动和讲座。博物馆选址昆山,因其是昆曲发源地,历史渊源深厚,如玉山雅集和宫廷名伶传艺等事件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
实践队员也体验了昆曲的“四功五法”。在专业演员的指导下,尝试了“兰花指”的姿势,“手腕要放松,力道从肩部传到指尖,像拈着一朵花。”演员一边纠正,一边示范,“昆曲的美,在于‘含蓄’,哪怕一个眼神,也要有故事。”
二、剧场中的“青春接力”:传承者的坚守与探索
夜幕下的剧院座无虚席,经典剧目正在上演,一幕幕千回百转的剧情环环相扣,一声声宛转有力的唱词飘扬,台下的观众时而屏息凝神,时而低声讨论。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相互配合,共同为昆曲的唱腔和表演增色添彩,令人心旷神怡。
“现在的年轻人更习惯快节奏的娱乐,昆曲的慢确实需要静下心来品。”实践队员采访到了一位多年从事戏剧行业的昆曲演员,尽管有一些担忧,他也提到了令人欣慰的变化:“这几年,‘昆曲进校园’活动让更多孩子接触到这门艺术,上次在大学演出,有学生跑后台问我要签名,说有机会也想参与学习一些昆曲的片段。”
一位青年演员自述,大学毕业后选择转行学昆曲。“第一次看《牡丹亭》时,被‘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击中了。”他说,虽然练习基本功很苦,压腿、吊嗓常常练到深夜,但“每次穿上戏服,站在台上,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他经常参加线下沙龙,当代青年传承人也正在努力,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解读经典:“比如用rap唱《桃花扇》的选段,或者把昆曲身段融入现代舞,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三、街巷间的“民间回响”:昆曲的烟火气
漫步在苏州的街道,实践团队遇到了正在表演昆曲选段的民间艺人。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手持三弦,身旁的阿姨唱着《西厢记·佳期》,声音清亮,引来不少游客驻足。老者是苏州当地的“曲友”,每周都会和朋友们在这里进行昆曲爱好者聚会。“我们不为赚钱,就是喜欢。”老伯笑着说。
实践团队还走访了一些相关地区,发现昆曲元素正以新的形式融入传统工艺。团队成员对一幅《牡丹亭》主题的年画印象深刻,创作者介绍:“把杜丽娘的形象画进年画,年轻人既喜欢年画的吉祥寓意,也会好奇背后的故事。”他认为,非遗传承不是“守旧”,而是“守正创新”,“就像昆曲的曲牌,几百年来一直在变,但‘婉转清丽’的内核没变。”
四、实践尾声:以青春铸造通往传统的桥梁
江南百景,戏剧多情,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以其独有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藏品,搭建起一座通往戏曲殿堂的桥梁,让每一位观众,都能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艺术震撼与心灵触动。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新时代的昆山以长远眼光和文化担当,自觉肩负起戏曲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
实践结束时,团队成员回顾这段旅程。有人感慨:“原来昆曲不只是‘咿咿呀呀’,它背后有历史、有哲学、有生活。”也有人反思:“作为大学生,我们或许不能成为专业的昆曲演员,但可以做‘传播者’,在朋友圈分享昆曲知识,带朋友去看演出。”
工作人员送别实践队时说:“昆曲的传承,就像一场接力赛,老一辈把‘棒子’交到你们手里,希望你们能跑得更远。”实践团队成员纷纷表示,未来将继续关注昆曲,用青年的方式让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通讯员顾丽烨)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