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刻岁月凝匠心,言传精神续文脉
2025年6月23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雅韵染九州,文脉灌云川”泰州实践队6名队员前往世泽雕艺园参观学习,随后赴斜桥社区开展木雕文化宣讲活动。此次实践旨在深入挖掘泰州木雕的技艺精髓与精神内核,通过沉浸式体验与社区互动,让传统工艺中蕴含的坚守与专注走进大众生活,这也是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关键环节。
晨光中的世泽雕艺园,黛瓦粉墙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园内古木参天,与错落有致的木雕展厅相映成趣。步入主展厅,一件通体暗红的“清明上河图”木雕长卷占据了整面墙,近20米的长度上,汴河两岸的市井百态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挑担的货郎、摇橹的船工、临街的商铺,甚至桥头石板的裂纹都清晰可辨。
“这件作品在2019年获得了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雕艺园负责人、泰州木雕非遗传承人站在长卷前,声音里带着自豪。他身着深蓝色对襟褂子,袖口磨出了浅色的毛边,指着长卷中段一处拱桥细节说:“这里的栏杆一共36根,每根柱子上的雕花样式都不同,光设计稿就画了72张。”谈及创作过程,他拿起展柜里的缩小模型,指尖划过桥面的纹理:“最难的是处理木材的张力,当时用了12种木料拼接,每天只能推进3厘米。有次发现一处木纹开裂,整段2米长的雕刻都得重做,团队里有人想放弃,我就拿着刻刀守在工坊,每天只睡4小时,一点点重新刻。”他顿了顿,目光落在长卷尽头的留白处,“木雕这行,拼的不是手快,是心定。越是难,越要守得住。”
工坊内,阳光透过天窗在地板上投下光斑,几位匠人正围坐在长案前忙碌。案上整齐排列着数十把刻刀,从宽刃的平刀到细如针尖的三角刀,刀刃都闪着经年使用的亮泽。一位正在雕刻“岁寒三友”笔筒的匠人停下手中的活计,展示着作品内侧的纹路:“师父常说,好的木雕要‘里子比面子讲究’,就像做人,内里的扎实比表面的光鲜更重要。”她指着笔筒底部一处不起眼的凹槽,“这里藏着一个‘韧’字,是当初遇到木料硬结时,提醒自己别急躁刻下的。”
午后的斜桥社区活动中心,大约二十位青年早早到场,有人带着笔记本,有人调试着手机录音功能。实践队员走上讲台,没有展示复杂的木雕细节,而是从泰州木雕的基本含义讲起——它不仅是雕刻技艺,更是当地人对生活的理解;接着梳理了其从明清兴起至今的发展脉络,重点讲述了不同时代匠人面对困境时的坚守;最后聚焦传承精神,将木雕中蕴含的专注、坚韧与创新,转化为当代青年能共鸣的生活态度。
“木雕的历史里,藏着一代代人的答案。”队员的话语简洁而有力,当讲到老匠人面对原材料短缺仍坚持研发新技法时,台下的青年们纷纷点头。从事互联网行业的青年刘畅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偶尔抬头与身边人交换眼神;做教育工作的王颖则举起手机,对着屏幕上的老照片轻轻拍照。
“原来木雕不只是好看的摆件。”一位青年在互动时说,他原本以为传统工艺离自己很远,听完才发现,那些传承中的坚持,和自己工作中攻克技术难题的经历很像。这番话引起了在场青年的共鸣,大家开始小声交流,分享着各自对“坚守”与“创新”的理解。
宣讲过程中,没有过多的理论阐述,队员们用雕艺园里听来的故事串联起木雕的文化内涵:有老匠人用十年时间复原失传技法的执着,有青年传承人在传统纹样里融入现代审美的心路。这些故事让抽象的“传承精神”变得具体可感,全场始终保持着安静,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偶尔响起的会心笑声。
活动结束后,青年们带着刚领到的木雕书签陆续离开,不少人还在低声讨论着宣讲中提到的观点。社区工作人员看着渐渐空下来的活动室,对队员们说:“你们把老手艺讲进了年轻人心里,这比任何宣传都有力量。”
返程的车上,队员们翻看手机里的照片:雕艺园里匠人专注的侧脸,社区青年认真记录的身影,在暮色中渐渐重叠。那些关于木雕的故事,关于传承的理解,正像投进湖面的石子,在更多人心里漾开圈圈涟漪。
通讯员 陈心怡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