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指尖传承千年丝韵 ,探寻苏州丝绸的守正与创新

    发布时间:2025-09-12 阅读:
    来源:许家齐

  2025年7月,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雅韵染九州,文脉灌云川”走进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博物馆,对当地丝绸非遗传承、现代产业发展及技艺创新开展实地调研。该实践队由团队成员组成,旨在通过记录丝绸技艺传承人的坚守与探索,展现传统工艺在当代的生命力,响应文化和旅游部“非遗保护青年行动”倡议。

  苏州丝绸技艺距今已有6000余年历史,宋锦、苏绣、缂丝等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工业化生产普及,传统手工织造技艺面临传承人短缺、市场空间萎缩等挑战。实践队走访了苏州丝绸博物馆,通过观察织造过程、采访从业者,探寻传统技艺的生存现状与突围路径。

  苏州博物馆内收藏着众多与丝绸文化相关的珍贵文物,从精美的丝绸织物到古老的纺织器具,每一件都承载着苏州丝绸数千年的历史记忆 。踏入馆内,成员们先是被一面陈列着绚丽纹样的展墙吸引,透过玻璃,色彩斑斓的丝绸如历史长卷,承载千年技艺缓缓铺展。在陈列着历代丝绸纹样的展墙前,从战国“菱形纹锦”的古朴雅致,到唐代“联珠纹锦”的华丽精巧,文物无声诉说“丝绸之府”的辉煌过往。听讲解员介绍宋代“缠枝牡丹纹宋锦” ,得知其从宋代墓葬发掘、历经千年仍色泽依旧,众人对蚕丝耐腐蚀性有了深刻理解。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苏州博物馆内认真观察丝绸文物。张子安供图)

  移步至老照片与实物结合区,大家俯身细观。泛黄影像里匠人们专注神态,搭配眼前丝绸制品,纹理藏着岁月故事。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苏州博物馆内认真观察丝绸文物。张子安供图)

  宫廷服饰展区中,龙纹服饰以捻金线盘绣,历经百年仍具光泽,让成员朕感慨“是匠人心血结晶” 。

(图为丝绸博物馆中展品。袁昳玮 供图)

  而当古今文化碰撞势必会创行。在展馆内,渭塘淡水珍珠加工技艺等非遗项目的展示令人眼前一亮。太湖地区的珍珠自古有名,渭塘作为“中国淡水珍珠之乡”,其加工工艺独具特色。展台上,珍珠饰品搭配丝绸方巾,将珍珠温润与丝绸绚丽融合。一旁展板,详述常熟花边 “雕” 字诀等技艺传承,从传统刺绣到文创产品,展现非遗在现代设计助力下的创新,让古老技艺焕发新活力,传递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

(图为展馆内渭塘淡水珍珠加工技艺及相关非遗展品展示。袁昳玮供图)

  为了更深入了解丝绸文化,团队还邀请了苏州博物馆的志愿者吴阿姨进行讲解。吴阿姨指着一件缂丝作品介绍道:“缂丝技艺十分独特,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织造,能织出正反两面如一的精美图案 ,这也是它被誉为‘织中之圣’的原因。”在吴阿姨的讲解下,团队成员们对丝绸技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她又指着古老织机,讲述“清代纺工序列图”,从煮茧、缫丝到织绸,工序如历史脉络铺展;面对官服补子展板,又详解一品仙鹤、二品锦鸡等纹样的品级寓意,孩子们听得入神。文物不再是冰冷展品,经讲解串联起往昔,让丝绸文化的技艺传承与规制智慧,借讲解流入参观者心间,延续着千年丝韵的温度 。

(图为讲解官服补子文化寓意。袁昳玮供图)

(图为讲解员介绍古代织机及纺工流程 。袁昳玮供图)

  此次在苏州博物馆的调研活动,让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雅韵染九州 文脉灌云川”团队收获颇丰。团队成员们不仅近距离欣赏到了精美的丝绸文物,深入了解了丝绸技艺,还看到了传统丝绸文化在现代创新设计和科技手段的推动下焕发出的新活力。成员们纷纷表示,将把此次调研的收获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为苏州丝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与博物馆研究员在丝绸文物展厅前合影。赵刚供图)

(通讯员 许家齐)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