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镜头下的泰州木雕非遗精神探索

    发布时间:2025-09-12 阅读:
    来源:陈雨慧

  2025年7月,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雅韵染九州,文脉灌云川”实践团队深入江苏省泰州市,聚焦非遗文化传承。视频组团队成员陈雨慧负责泰州木雕非遗传承人精神探索篇的视频剪辑任务,虽未亲临现场,但通过影像记录感受到了传统工艺背后的坚守与创新精神。

  实践成员走进世泽园雕艺博物馆,一件件承载时光的木雕珍品在柔光下静默诉说。摄像机镜头缓缓推移,定格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州木雕代表性传承人帅春燕身上。这位帅氏木雕第五代传人,从17岁执刀至今四十余载,岁月在掌心刻下印记,却未减眼中对木头的炽热深情。他轻抚一块纹理独特的贵重木材,向实践队员解释:“天然材质的结构纹路是上天的馈赠,也是最大的挑战。”他回忆创作金奖作品“龙宫探宝”时耗费七年光阴,设计稿推翻二十余次,每一刀的取舍皆是对材料的敬畏与责任的担当。当镜头特写他布满细茧却异常稳定的手,刻刀在木料上灵巧游走,木屑如金粉般簌簌落下,观众仿佛能触摸到那凝聚时光的坚韧与匠心。

(图为帅春燕在工作室接受实践成员的采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心怡供图)

 

  帅春燕并未囿于传统的高阁。他欣慰地展示了与年轻一代合作的创新之作“罗咤罗海”。年轻创作者天马行空的构思,经由传统雕刻技艺的淬炼而绽放异彩,最终赢得业界认可。“现代工具能提升效率,减轻体力负担,”帅春燕坦言,手中刻刀未停,“但作品真正的灵魂,始终源于这里——”他点点自己的心口,“构思、创造,这是任何机器无法取代的。”他深知传承的根基在于唤起后来者的热爱。谈及家族使命与个人坚守,他认为自幼对绘画的痴迷是持续至今的关键动力。面对实践队员,他语重心长:“兴趣是最好的引路人。唯有热爱,才甘愿沉下心磨炼基本功,才能激发源源不断的创造力。”他鼓励年轻人从兴趣出发,亲身感受刀与木触碰时那份独特的生命力。

  (图为世泽园内部分木雕展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心怡供图)

  我们尝试着用影像语言诠释帅春燕口中“活着的传统”——那些陈列于博物馆的辉煌过往,工作室里刀锋与木头的当下对话,以及年轻学徒眼中闪烁的未来星火。帅春燕四十余年的雕刻生涯,恰似一场无声的马拉松,兴趣为始,责任为伴,创新为灯。国家级工艺美术金奖14项、银奖9项,两度摘取“百花奖”金奖的荣耀背后,是无数个日夜对极致毫厘的苛求。

  这次实践让我体会到,非遗传承并非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一场关于责任、热爱与创新的接力。帅春燕四十年如一日对祖传技艺的敬畏与坚守——那是对每一块珍贵木材天然纹理的尊重,是耗时七年推翻二十余稿的极致追求,更是将“龙宫探宝”这样的杰作视为与两百年家族传承的无声对话。泰州木雕在传承中创新,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为泰州木雕注入新的活力。

(通讯员 陈雨慧)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