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一线编织承古韵,众人探寻续新篇

    发布时间:2025-09-12 阅读:
    来源:丁泓茹

  2025年7月1日上午十点,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雅韵染九州,文脉灌云川”实践团队赴南京开展“金陵绳结巧传承,非遗探索续新篇”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旨在深入学习金陵绳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与内涵,探索其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实践团队首站来到南京市秦淮区甘熙宅第,在这里,他们见到了金陵绳结代表性传承人盖老师。盖老师从事绳结制作与传承工作已十余年,桌上整齐摆放着她近期创作的作品:有寓意吉祥的“如意结”,有造型灵动的“凤凰结”,还有融入现代审美的“几何纹挂饰”。

  当被问及如何让古老的绳结在当下“潮”起来时,盖老师眼中闪过一丝笑意,转身从陈列架上取下一个精致的锦盒。“你看这个,”她轻轻打开盒子,一枚书签映入眼帘:渐变紫的桑蚕丝绳层层盘绕,编出寓意“生生不息”的盘长结,绳结下方悬着一片镂空的银杏叶金属吊牌,叶脉纹路清晰可见,“这是去年和本地文创品牌‘金陵风物’联名设计的。紫绳取‘紫气东来’的意头,银杏叶是南京的市树,老南京人都熟悉。不少年轻人说‘把金陵的秋意和祝福都夹进了书里’。”说着,她又拿起腕间戴着的一款银环绳结手链:细巧的925银环间,嵌着一个迷你版的吉祥结,红绳与银的冷冽碰撞出别样的精致。“现在的年轻人不爱繁复,我就把传统吉祥结缩小了近一半,保留‘吉祥如意’的内核,再配上可调节的银链扣,日常通勤、约会都能戴。”盖老师轻轻拨动银环,手链发出清脆的轻响,“这成了工作室的爆款,常有学生来定制,说要‘把好运戴在手上’。”

  话音未落,盖老师已从线轴上抽出一根红绳。只见她指尖如蝶穿花,拇指与食指轻巧捻转,红绳在掌心翻折、缠绕、收紧,不过十几秒,一个饱满对称的双钱结便跃然指尖,绳尾的流苏轻轻晃动,像极了古画里系在香囊上的坠饰。“编绳看着简单,门道多着呢。”她举着双钱结给队员们细看,“线得选桑蚕丝的,韧劲足、光泽好,编出来的结不容易散;编的时候经纬线得对齐,差一毫米,结形就歪了,气韵也没了。”望着盖老师手中的双钱结,更体会到这门技艺的精妙——每一次捻线的力度,每一次穿插的角度,都是老辈匠人对传统的敬畏;而那些与文创、与时尚的结合,又让古老的绳结连着生活的温度,在新时代里有了新的呼吸。

(图为金陵绳结代表性传承人盖老师演示基础结编法。韦昀轩 供图)

  在体验过程中,队员们发现看似简单的绳结实则暗藏玄机。一根普通的棉线,经过“盘、绕、穿、压”等手法,能幻化出数十种形态。盖老师介绍,金陵绳结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绳结技艺,它更注重与南京地域文化的结合,比如在结体中融入明城墙砖纹、秦淮河波等元素。“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手艺,不是一成不变的。”她指着一件“城墙结”挂坠说,“这个结的灵感来自中华门城墙,我用不同颜色的线表现砖缝的层次感,年轻人很喜欢。”

  实践期间,团队还于7月8日下午两点走进社区,开展金陵绳结体验活动。二十余名社区居民和小朋友围坐在一起,在队员们的指导下尝试编织简单的“平结”。7岁的小朋友刘语桐拿着彩色丝线,认真地跟着步骤操作,尽管编出的结有些歪斜,却难掩兴奋:“这个绳子好神奇,能变成小蝴蝶!”她的母亲王女士表示,这样的活动让孩子近距离接触非遗,比课本上的介绍更生动。

 

(图为实践队员在社区指导小朋友编织绳结。许欣然 供图)

 

  实践团队在这场文化传承中主动发力:参观工作室时,队员们扛着摄像机,拍下30段绳结技艺视频,从选线、分股到打结、收尾,每一个细节都清晰记录;他们还整理出盖老师的访谈实录,里面既有她年轻时跟着师父学艺的趣事,也有对绳结传承困境的思考。这些素材将被剪辑成“绳结里的金陵”短视频,用年轻人喜欢的快节奏与动画特效,讲述绳结从古代信物、吉祥符号到现代文创的故事,计划在校园公众号、视频号上推广。队员们还琢磨着“让非遗走进同龄人生活”:他们设计的“绳结+校园文创”方案里,笔记本封面会嵌一个小巧的平结书签,翻开就是“学业进步”的祝福;笔袋的拉链头挂着迷你双钱结,既实用又有寓意。“希望同学们看到这些文具时,能想起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知道传统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能融进日常的温暖。”一位队员在方案里写下这样的话。

  从社区宣讲到校园推广,从技艺学习到创新设计,实践团队正用自己的方式,让金陵绳结的“雅韵”越过九州,让千年文脉如川流般,浸润更多人的生活。

 

(通讯员 丁泓茹)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