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社交媒体上都在呼吁保护非遗技艺,我们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多样的形式了解到一项我们不曾认识的非遗。在这次暑假社会实践中,我在团队中负责公众号的制作。虽然没有亲身走进了解非遗技术,但通过线下实践团队的图片和视频,还有制作公众号要查找的资料,我也对非遗有了更进一步地认识。这次制作公众号,让我能够通过运营公众号等新媒体手段,挖掘非遗文化的当代价值,助力传统技艺在年轻群体中传播。
推开山东黑陶博物馆展馆大门,一尊尊黑陶器皿静静陈列:细如发丝的镂空纹饰、薄如蝉翼的器壁、亮如镜面的光泽,颠覆了大家对“陶器”的固有想象。“这就是被称为‘薄如纸、亮如漆、硬如瓷’的龙山黑陶!”讲解员指着展柜中一件蛋壳黑陶杯介绍,“它最薄的地方只有0.2毫米,在没有现代工具的远古,全靠匠人手工拉坯、修坯,光是制坯就要经过揉泥、拉坯、整型等十多道工序。”聚光灯下的“蛋壳陶”高柄杯泛着幽微的光泽。实践队队员们第一次凑近展柜时,有人下意识屏住了呼吸——这只距今4000多年的龙山文化遗物,口沿薄得能透光,底座却稳如磐石。从模仿自然的粗犷纹饰,到象征权力的礼器造型,馆内的每一件藏品都藏着故事:有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生活智慧,有商周时期的礼制密码,更有当代匠人在传统基础上创新的彩绘黑陶。黑陶的“黑”,是土地的颜色,也是时光沉淀的颜色。在屏幕另一端的我通过图片和文字,也感受到了山东黑陶的千年魅力。
(图为实践队成员和山东黑陶博物馆讲解员的合照,黄鑫辉供图)
一刀一刻,赋予木头温度;一凿一磨,沉淀岁月匠心。推开泰州木雕世泽园的大门,陈列架上的木雕作品瞬间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既有雕工繁复、层层镂空的屏风,将花鸟鱼虫刻画得栩栩如生;也有线条简练、神态灵动的人物摆件,寥寥数刀便勾勒出故事张力。在木雕师傅的讲解下,实践队员们仿佛见到了匠人们手持刻刀,仔细地进行着浮雕技法,他眼神专注,刀刃在木头上游走,原本平整的木料渐渐浮现出起伏的纹路,“这木料要选老料,性子稳;下刀得有准头,力道轻了没层次,重了就坏了整块料。”讲解师傅说道。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木雕世泽园合照,陈心怡供图)
当素材丰富了,在制作公众号时内容是重中之重。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那些堆砌热点、流于表面的文字,如同沙滩上的脚印,转瞬即逝;而真正能引发共鸣的,往往是扎根于真实观察与深度思考的内容。无论是非遗探访中对匠人坚守的记录,还是社会实践里向社区的宣讲,唯有带着真诚去挖掘细节、提炼感悟,才能让文字拥有穿透屏幕的力量。这种真实,不是对现实的简单复刻,而是创作者用思考赋予素材的温度与厚度——它让读者在字里行间看到具体的人、感受到鲜活的情,从而产生“这正是我想说的”的共鸣。
从最初的手足无措到如今的从容驾驭,公众号制作教会我们的,远不止技术层面的操作。它让我明白:好的传播,是用真实打动人心,用智慧搭建桥梁,用谦逊接纳成长。这既是对内容的敬畏,也是对每一位读者的尊重——而这份尊重,正是公众号在碎片化时代依然拥有生命力的根源。这次在社会实践中的制作公众号经验,会让我未来更加得心应手地制作公众号。
(通讯员 刘思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