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国珠算博物馆正门图。 王雨佳 供图
上午十点,实践团队走进中国珠算博物馆的序厅,阳光透过穹顶的玻璃天窗洒在展厅中央的巨大算盘模型上,红木框架与算珠的铜制边缘在光影中交叠出细密的纹路。在二楼的“珠算历史沿革”展区,团队成员见到了馆藏的明代“水竹算盘”。这架算盘的竹制算珠因常年受水汽侵蚀,表面泛出深褐色的光泽,算珠间的穿杆仍保持着稳定的弧度。用手机拍下算珠侧面磨损的细节,这些不规则的磨损应该是使用者长期用拇指和食指拨珠形成的,能看出当时的使用频率很高。一边观察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与展厅里偶尔响起的算珠声交织在一起。
接着实践团队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来到位于馆内西侧的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工作室的书架上整齐排列着泛黄的珠算古籍,靠窗的木桌上摊着一张刚写好的珠算口诀,毛笔字的墨香与老木头的气息在空气中弥漫。做算盘就像做人,得经得起细琢磨。“这架算盘的算珠间距差了半毫米,拨起来就不顺畅,用久了容易出错。”工作人员拿起桌上的一本民国珠算教材,指着其中一页的手绘插图说,现在年轻人学珠算总想着走捷径,其实老祖宗传下来的“指法口诀”里藏着大学问,比如“三指拨珠法”讲究拇指、食指、中指的配合,快的时候一秒能拨六颗珠子,这不是靠蛮力,是靠手腕的巧劲。
如今科技发展,很多学校里不教珠算了,许多孩子连算盘都没见过。但去年社区组织的“珠算体验课”上,有个三年级的小朋友用算盘算出平方根,比计算器还快,这说明只要找对方法,年轻人还是能爱上珠算的。墙上挂着的一幅“珠算与计算机算法对比图”,原来团队正在和南通职业大学的计算机系合作,把珠算的“十进制”原理融入编程教学,让古老技艺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今年以来,崇川区已在12个社区开展珠算体验活动,参与人数超过800人。“我们不搞形式化的宣传,而是让居民真正上手操作。活动社区里摆放的都是居民自己制作的“创意算盘”——有用旧筷子拼的简易算盘,有用彩色串珠做的儿童算盘,还有人把算盘改造成了钥匙扣。这些小物件看似简单,却是珠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的证明。
实践团队在馆内的资料室查阅近年来的非遗保护政策文件。资料室的档案柜里,一份2023年南通市出台的《非遗保护创新实施方案》引起了队员们的注意。文件中提到“建立非遗传承人激励机制”,旁边附着一张统计表,显示近三年南通珠算传承人的带徒数量年均增长15%。
在采访环节,传承人特别强调: "珠算是中国第30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他介绍,珠算源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不仅是一种计算工具,更蕴含着实用与变通的智慧。如今发展出的珠心算,成为当代传承的重要形式。据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南通市充分发挥中国珠算博物馆的资源优势,将珠心算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目前全市已有27所小学作为实验学校开展珠心算教育,从一年级开始系统教授。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南通培养的选手在国际国内赛事中屡获佳绩,包括3次世界冠军、6次全国冠军,并在江苏省内连续19年保持领先地位。"这些成绩充分展现了南通在珠算非遗传承上的创新成果,也是中国珠算博物馆落户南通的重要原因。"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珠心算教育,让更多青少年感受这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此次实践,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南通珠算的文化价值。南通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之路。这种实践不仅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范例,也为非遗研究贡献了宝贵经验。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南通珠算文化将在新时代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
图为参与实践活动团队的合照。 高佳 供图
通讯员 王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