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5G信号织就的信息网络覆盖城乡,当人工智能的算法持续重构生活图景,这个被速度与效率定义的时代,正以从未有过的热情回望那些缓慢生长的文明根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恰是其中最坚韧的一脉——它是陕北民歌里未经修饰的黄土高坡的风,是苏绣针线中凝结的江南烟雨的润,是老手艺人掌心温度焐热的千年技艺。在数据洪流奔涌的今天,保护非遗从来不是对旧时光的简单复刻,而是为奔忙的现代人留存一处安放心灵的文化原乡,让那些祖辈用生命体验沉淀的智慧,成为我们应对时代变迁的精神锚点。当机器的轰鸣逐渐淹没手作的声响,这些带着人情温度的技艺,恰是文明延续最生动的注脚,提醒着我们:真正的进步,从来不是与过去割裂,而是让传统在当代的土壤里,继续生长出新鲜的枝芽。
这个暑假我有幸作为社会实践团队的一员,参与了深入探索关于山东日照非遗文化的旅程。七月的日照带着海雾的湿润,我们社会实践团队的车停在两城镇黑陶博物馆门前时,晨光正透过雕花窗棂,在青砖墙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当实践团队踏入日照黑陶博物馆,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讲解员告诉我们说:“黑陶这东西,得用手摸,用心听,才能知道它想说啥。”
(图为实践团队所拍摄的讲解员向实践队员解说黑陶技艺。庄乐天 杨俊甜供图)
博物馆的展厅像一条时光隧道,玻璃展柜里的黑陶器皿在柔光下泛着乌金般的光泽。新石器时代的蛋壳陶高柄杯静静伫立,薄如蝉翼的器壁上,指甲盖轻叩便发出清脆的“磬音”。“这杯子最薄的地方只有0.2毫米,”讲解员指着展柜里的显微结构图,“七千年前的先民没有精密仪器,全靠手指的触感拿捏陶土,现在的3D打印都打不出这种浑然天成的弧度。”讲解员忽然俯身,让我们看器皿内壁若隐若现的指纹,“你看这圈纹路,是当时工匠的手指温度留在陶土上的印记,就像他们在跟我们打招呼。”从博物馆的历史长廊到社区的温馨课堂,实践团队一直以脚步丈量非遗传承之路。博物馆内专业讲解员带领团队成员穿梭与产品间解锁黑陶文化的密码,带着博物馆内积累的宝贵知识,团队走进社区用生动讲解,带领社区走进黑陶文化,让黑陶文化“活”了起来,也让更多人关注到非遗文化的重要性。
(图为博物馆内的黑陶作品。庄乐天 杨俊甜供图)
一把陶艺,可谓是千年匠心,在实践团队充分了解黑陶非遗后,他们走进社区以一场别开生面的黑陶非遗宣讲,让古老记忆在社区也焕发出了新生。在社区活动的现场,团队成员化身一名名“非遗讲解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日照黑陶从龙山文化走来的故事展示出黑陶独特的魅力。
返程的车上,大家的手机里存满了黑陶的照片:蛋壳杯的薄度对比图、社区讲解中大家互动环节……我的指尖似乎还留着陶土的微凉,耳边仿佛还能听见老窑里的松柴噼啪声。原来所谓传承,从来不是把老物件锁进玻璃柜,而是让七千年前的指纹,能在今天的掌心继续发烫;让古老的烟熏火燎,能在新时代的生活里,依然飘着人间的烟火气。
车窗外,日照的海平线正慢慢染上暮色,像极了黑陶器皿边缘那圈温柔的光泽。我们知道,这次实践不是结束,而是一场关于传承的对话刚刚开始——用年轻的眼睛发现传统的美,用创新的思维延续文化的脉,就像那些在陶土上流转的指纹,新旧交替,却始终连着同一条根。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黑陶文化实现了从博物馆到生活的跨越,更是凝聚起社会共护非遗的合力,未来实践团队将继续以多元实践推动传统文化“破圈”,让非遗之美走进更多人的心中!
(通讯员 徐嘉仪)